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許多人都視肥胖症為影響外觀的大敵,但其實肥胖更是一個影響健康的病症,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伴列為「疾病」。 一般而言,男性的脂肪含量應在12%至19%之間,女性則為25%至32%*。 若脂肪含量超出標準,就是肥胖肥胖症更是百病之源,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 我患有肥胖症嗎? 要診斷肥胖症,須先知道身體中的脂肪含量。 水中量重、皮脂厚度、磁力共振都可用於量度脂肪量,然而這些方法操作複雜,難作臨床應用。 1. 身體脂肪百分比. 肥胖是指身體的脂肪過多。 身體的脂肪含量既有性別上的差別,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有變化。

    • Login

      Redirecting to https://www.hkaso.org/user/login.

    • 相關連結

      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 ...

  2. 2023年3月4日 · 實踐健康生活可減低肥胖的風險。 發言人強調:「當攝取熱量多過消耗,肥胖的情況便會出現。 為達至及維持健康體重,署方鼓勵市民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飲酒、多做體能活動和減少久坐的時間。 衞生署一直採取以人生歷程和環境為本的方式,推廣健康生活模式。 外出用膳或購買外賣食物在香港十分普遍。 衞生署一直鼓勵食肆支持 「星級有營食肆」運動 並提供較健康菜式。 衞生署聯同相關政府決策局/部門、公私營及非政府機構開展 「幼營喜動校園計劃」 和 「健康飲食在校園」 運動,推動健康飲食及體能活動,為學前教育機構和小學營造有利健康生活方式的環境。 除鼓勵健康飲食外,衞生署去年亦舉辦了一項以「 日行萬步 」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推廣步行作一種既簡單又易於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體能活動。 政府一直致力遏止肥胖率上升。

    • 其他引致肥胖的因素
    • 肥胖會引致的健康問題?
    • 我們的熱量需要取決於哪些因素?
    • 買菜時...
    • 烹調時...
    • 外出進餐時...
    年齡:肥胖的風險一般會隨年齡增加
    遺傳因素:體重不但會受基因影響,也會因其他家庭成員相似的生活模式影響
    種族:種族也會影響肥胖與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目前已有廣泛研究探討肥胖對健康的影響,顯示死亡率會隨肥胖程度增加而上升。肥胖亦會增加患上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糖尿病、腦血管病、膽囊病、骨關節炎、睡眠窒息症和部分癌症(如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每人每天所需的熱量取決於不同因素,如: 1. 發育:嬰兒、兒童和青少年發育迅速,所需熱量也因此較多。懷孕或授乳婦女也需要更多熱量來滿足胎兒發育和製造乳汁。 2. 身體結構:肌肉發達和脂肪較少的人士需要較多熱量,因為肌肉比脂肪組織燃燒更多熱量。 3. 年齡:較年長人士因為體內的肌肉與脂肪比例及荷爾蒙分泌有所改變,因此新陳代謝率和熱量所需通常較低。 4. 性別:男性的新陳代謝率和熱量需要通常較女性高,因為大部分男性的肌肉百分比較高,體內脂肪百分比則較低。 5. 工作性質與體能活動量:體能活動量越高,所需的熱量來維持這些活動量便較高。

    盡量購買新鮮食物。因為罐頭和加工食物通常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了大量糖和油分或選用高脂肪高熱量食材。
    選擇瘦肉,避免購買腩肉、排骨等高脂肪肉類。
    多購買不同種類的蔬菜。多吃蔬菜能增加食物的體積,增加飽肚感,有助減少進食過量的情況。我們建議每天進食最少三份(約240克或6兩)蔬菜。
    選購低脂或脫脂奶、低脂奶類產品或沙律醬等。
    烹調前可先去除肉類中所有可見脂肪或禽肉的皮,並在烹調後丟掉剩餘脂肪。
    以天然調味料,如蒜、薑、香草或檸檬汁,有助減少使用高糖分或高脂肪醬汁。
    嘗試以蒸、燉、炆、白焯或少油快炒等低脂肪烹調方法來烹調菜式。
    用生粉加水或用低脂食材熬製的清湯作汁料,能減少烹調時使用的油分。
    忌廉湯的脂肪含量較高,餐湯可選擇菜湯或清湯。
    先喝湯和吃蔬菜,因這會增加飽肚感,減少過量進食肉類和穀物。
    減少進食含大量脂肪的醬汁,例如肉汁和奶油製成的白汁。
    減少進食肥肉、家禽的皮和動物內臟等含動物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
  3. 2023年3月4日 ·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今日(4日)是世界肥胖日,衞生署呼籲市民防控肥胖問題,實踐健康生活。 衞生署指,在香港,約兩名成年人中便有一人的體重指標被界定為超重或肥胖。 香港的超重和肥胖問題在新冠疫情期間,因體能活動減少和飲食習慣改變而更趨嚴重。 就學生而言,在疫情前的2018/19學年,小學生及中學生的超重(包括肥胖)檢測率分別錄得約18%及20%,至2021/22學年上升至分別約21%及22%。 學校停課、網上授課、體能活動減少及屏幕時間增多,均額外增加了超重及肥胖的風險。 衞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接近四分一的18歲或以上人士參與體能活動量不足。 與以往的人口健康調查比較,市民體能活動不足的情況顯著上升,當中部分原因可能與調查期間新冠病毒流行和實施社交距離措施有關。

  4. 2023年4月26日 · 據 衞 生 署 進 行 的 2020-22 年 度 人 口 健 康 調 查 顯 示,在 15-84 歲 人 士 中,有 32.6% 的 人 士 ( 女 性 為 26.4%,男 性 為 39.4%) 屬 於 肥 胖 ( 意 即 體 重 指 標 ≥ 25.0 公 斤 / 米 2),有 22.0% 的 人 士 ( 女 性 為 19.7%, 男 性 為 24.6%) 為 超 重 ( 意2

  5. 超重和肥胖是由於從食物或飲料所攝取的 熱量與正常身體機能及日常活動所消耗的 熱量失衡所致。 隨著全球高熱量食物和高糖份 飲料的供應和攝取量增加與體能活動量 不足的問題預防超重和肥胖情況蔓延是現今 公共衞生的一大挑戰。 事實上,全球成年人肥胖率在過去的四十年 上升了三倍。 於二零一六年,世界衞生組織 (世衞)估計,18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 39% (男性 39%;女性 40%)屬超重和 13%(男性 11%;女性 15%)屬肥胖。 於 5 至 19 歲的兒童 及 青 少 年 中,超 重 和 肥 胖 的 比 率 亦 由 一 九 七五年的僅 4% 大幅上升至二零一六年的 18% 以 上. 1.

  6. 2024年3月3日 · 研究指肥胖引發多種疾病 團體指減肥須循序漸進改善生活方式 | 無綫新聞TVB News. 發佈日期: 2024-03-03 20:11. 港澳. 粵. 明日是世界肥胖日。 有團體研究指,肥胖會引發二百多種疾病。 香港肥胖醫學會引述衞生署數據指,全港五成半人口過重或肥胖,比20年前多近兩成,其中35歲至44歲人士增幅最顯著。 學會形容肥胖是「萬病之源」,一般較容易隨之出現「三高」,即高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高。 另外亦可能造成荷爾蒙失調、皮質醇升高,甚至情緒問題等。 學會又稱不少人減肥後容易反彈,原因與遺傳、生活作息,以至心理因素等有關。 建議市民減肥時不要過急,須循序漸進改善生活方式,例如作息規律、多做體能運動等。 肥胖 減肥 香港肥胖醫學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