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貝理雅 ( 英文 : Tony Blair , 1953年 5月6號 —)係第51任 英國首相 、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 工黨 黨魁 兼 英倫 東北部 實治菲爾德選區 (英文:Sedgefield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下議院議員。 而作為英國內閣嘅閣臣,亦係 樞密院顧問官 。 貝理雅喺 1994年7月 起做工黨黨魁。 佢做黨魁嗰陣,工黨放棄咗十幾年前訂下嘅政策目標,重新定位,結果喺 1997年 嘅大選勁贏,踢走執政18年嘅 保守黨 ,嗰次亦係保守黨自 1832年 以嚟輸得最慘嘅一次大選。 貝理雅係工黨史上任期最長嘅英國首相,亦係唯一令工黨連贏三次嘅工黨黨魁,佢響 2007年 5月10號 宣佈會喺同年嘅 6月27號 唔做,由 白高敦 接手。

  2. 貝理雅 — 英國首相 、 第一財政大臣 兼 公務員事務部長. 彭仕國 — 英國副首相 兼 環境運輸及區域大臣. 白高敦 — 財政大臣 兼 第二財政大臣. 艾偉儀勳爵 — 大法官. 安·泰勒 — 樞密院議長 兼 下議院領袖. 理查勳爵 — 掌璽大臣 兼 上議院領袖. 戴理德 — 財政部首席秘書. 大衛·G·克拉克 — 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 兼 內閣辦公室部長. 郭偉邦 — 外交大臣. 施仲宏 — 內政大臣. 傑克·康寧漢 — 農業漁業及食物部長. 杜布森 — 衛生大臣. 喬治·羅伯遜 (英语:George Robertson, Baron Robertson of Port Ellen) — 國防大臣. 夏雅雯 — 社會保險大臣 兼 婦女及平等部長. 白文傑 — 教育及就業大臣.

  3. [1]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 約翰·史密斯 。 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 1997年英國大選 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 保守黨 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 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 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 伊拉克戰爭 ,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家庭背景.

    • 北愛和平協定
    • 下放權力
    • 成功連任
    • 伊拉克戰爭
    • 宣佈下野

    貝理雅領導的工黨政府上任後,一改過往保守黨政府對北愛爾蘭問題的強硬立場,推動和平進程。1998年12月26日貝理雅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同年英國政府和愛爾蘭政府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成立北愛爾蘭的自治政府。

    貝理雅領導的工黨政府上任後,對蘇格蘭及威爾斯實行權力下放,給予蘇格蘭及威爾斯大部分的地方自治權力,其中蘇格蘭三百多年後再在1999年重新成立蘇格蘭議會,威爾斯議會亦於1999年的成立。向蘇格蘭下放權力,本是加強在當地佔優勢的工黨在當地的管治,但亦使支持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崛起,逐漸主導蘇格蘭的政治,工黨在蘇格蘭的政治優勢反而受到削弱,並於2007年失去蘇格蘭政府的管治權。而威爾斯獲得自治權後,工黨亦繼續在當地保持優勢,一直維持管治權至今,但威爾斯黨亦取得一定的政治優勢。其後,2000年,工黨政府亦決定恢復大倫敦政府,取代1986年被保守黨政府廢除的大倫敦議會。不過,這個大倫敦政府與大倫敦議會相比,地方自治的權力受到削弱,大倫敦政府必須與大倫敦33個自治市政府分享地方自治的權力。取而代之的...

    在2001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再度保持了其前所未有的巨大優勢,貝理雅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党首相。保守黨領袖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辭職,他是自1920年代奧斯丁·張伯倫以來第一位沒有成為首相的保守黨領袖。

    貝理雅是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有關進攻伊拉克計畫的堅定支持者,雖然這項計畫具有很高的爭議性。貝理雅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希拉克發生磨擦。貝理雅被認為比小布希更善於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 雖然薩達姆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英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理由,貝理雅也強調薩達姆踐踏人權的記錄,以此來為戰爭辯護。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後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工黨內有許多人不喜歡布希,並且反對伊拉克戰爭。不過在最終的國會表決二讀中,以412票對149票通過。絕大多數的保守黨議員,及超過一半的工黨議員支持法案。 20...

    在2005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再度勝出,但議席多數減至55席,僅以355席勉強保持過半數,而普選票僅比保守黨多三個百分比。貝理雅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三任的工党首相。 大衛·卡麥隆成為新的保守黨黨魁後,工黨民望回落。 在黨內逼宮的壓力下,貝理雅在2006年9月宣布將在一年內下台。 2007年5月10日,貝理雅在塞奇菲爾德宣佈將在6月27日呈辭。6月27日,他在國會下議院出席最後一次的首相答問環節,其後他向女皇辭去首相一職,結束10年的首相生涯。之後他再辭去下議院議員,結束24年的下議院議員職務。其後獲聯合國任命為中東問題特使。

  4. www.wikiwand.com › zh-yue › 貝理雅貝理雅 - Wikiwand

    貝理雅 係第51任英國首相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工黨黨魁兼英倫東北部實治菲爾德選區下議院議員。 而作為英國內閣嘅閣臣,亦係樞密院顧問官。

  5. 2022年7月17日 · 英國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譯作布雷爾或布萊爾在迪奇利基金會Ditchley Foundation的年度演講中稱:「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將來自中國而不是俄羅斯我們正在走向西方政治和經濟主導地位的終結。 世界將至少是兩極的,甚至可能是多極的。 貝理雅稱:「東方可以與西方平起平坐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貝理雅1997年至2007年擔任英國首相。 他7月16日發表題為《烏克蘭之後,西方領導層現在得到什麼教訓? 》(After Ukraine, What Lessons Now for Western Leadership?)的演講, 稿件在貝理雅全球變化研究所(Tony Blair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網站上發表 。

  6. 2022年7月26日 · 貝理雅西方失去主導權時對華要清醒而不恐慌. 撰文:外部來稿 (國際) 出版: 2022-07-26 18:00 更新:2022-07-26 18:00. 64. 【導讀英國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本月在倫敦的迪奇利年度演說Ditchley Annual Lecture發表演說分析和預測了俄烏衝突爆發後國際格局演變貝理雅認為西方將在政治和經濟上失去主導地位國際格局充滿不確定性。 儘管對俄烏衝突以及中國,貝理雅依然秉持部分西方的冷戰思維,但他認為「中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建議西方不要主動遏制中國,而是採取「實力加接觸」的對華政策,並排除國內政治的干擾。 觀察者網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 【文/貝理雅 譯/觀察者網 寧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