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8月12日 · 多年來電腦玩物都很關注 時間管理的方法 ,也累積了大量想寫的相關草稿,在之前這篇總論:「 如何挑選時間管理工具 」獲得不錯迴響後,我想以短篇實用風格開始「 時間管理系列文章 」寫作。 我先把這個電腦玩物新專欄命名為「時間技客」,技客者,取其「用『特殊技能』解決『具體現實問題』之意。 」希望這個系列是以創意實作為特色。 而今天這個短篇,就讓我來分享一個「做得到」的待辦清單列舉技巧,多年前「 A Better To-Do List: The 1-3-5 Rule 」這篇文章提出的「1-3-5 待辦辦清單法則」,當然經過我實作後,下文介紹加上了我個人的修正。 一,你的待辦清單軟體中打了太多星星,但根本做不到嗎?

  2. 2024年5月26日 · 每天早上,我都會打開這個月的待辦清單筆記,在上面快速確認調整今日的行動,隨時把需要的專案任務行動謄寫過來,或是把無法近期完成的行動再謄寫修正回專案任務筆記。 如果回看這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有幾個可能和一般列待辦清單方法不太一樣的地方: 既然這麼需要待辦清單,我卻沒有使用更方便的待辦清單專屬工具? 為何刻意用自己重新手動打字、改寫的方式,撰寫每月、每週、每日待辦清單? 不依靠時間提醒、自動排程等等功能,反而需要每天早上(甚至隨時隨地)去回顧與調整待辦清單? 為什麼故意給自己「這麼大摩擦力」的待辦清單使用方式呢? 其實很多次 時間管理課程 上,都會有學員問我類似問題:「這樣不是常常要在筆記、待辦清單中重複改寫嗎? 」「有沒有更便利的自動提醒、排程功能?

  3. 2018年9月12日 · 這套方法中,有一個重點是: 「根據自己的年度目標來寫日記,看看自己每天做了什麼跟年度目標一致的行動」。 這個想法,終於讓我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來介紹「格志日記」。 「格志日記」目前只有 iOS App ,雖然可惜,但他的寫日記方法,或許可以根據你慣用的工具,移植到你自己的日記載體中。 在「格志日記」裡,預先設定好多個「 格子 」,每個格子中一個「 問題 」,讓你根據問題來回答自己今日做了什麼相關的事情,這樣就不怕日記沒東西可以寫。 但是,比起日記沒東西可以寫,更重要的是日記要寫出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甚至是對未來有幫助的東西。 這時候,我就參考永錫書裡的方法,把每天的日記問題,設定成「 跟我的年度目標有關 」。

    • 鄭則仕搞伍詠薇1
    • 鄭則仕搞伍詠薇2
    • 鄭則仕搞伍詠薇3
    • 鄭則仕搞伍詠薇4
  4. 2017年6月25日 · 1. 雙倍的時間: 當我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書櫃、整理出筆記,但未來真正需要裡面的筆記時,卻常常一樣要花很多時間找出來,這就是「 雙倍的時間花費 」。 我們為了以後可以找出東西而整理分類,可是當分類愈複雜,我們很有可能「忘記筆記寫在哪裡」,反而愈不容易找出東西。 (可延伸閱讀: [整理術-1] 爆量數位資料時代的五個整理術新思維 ) 當然,「近期」正在使用的筆記或許沒這個問題。 但仔細想想,如果是「一年前的筆記」呢? 「寫在之前另一本筆記本中的筆記」呢? 「寫在某本書裡某一頁的筆記」呢? 好不好找到?

  5. 2018年2月18日 · 這也是為什麼我前陣子會大量分享語音轉文字工具的原因,因為那就是在真實測試過程中發現的一些應用軟體:「 10 個免費語音轉文字工具,支援中文提升多種文書工作效率 」。 在實踐了頗長一段時間後,我發現「用說的寫文章」確實有效,但也有限制。 這方法會很適合拿來做草稿的累積,但無法真的用說的寫成正式的文章。 這方法還不只可以用在寫文章草稿,後來我用在構思企劃、思考任務方向時,發現也很好用 。 在說的時候,我不用動手打字,但是就可以產生文字或語音檔案紀錄。 於是就能善用那些無法待在書房,手上在做其他家事的時間,也同時的累積草稿、構思企劃、思考任務細節。 等到真的有短暫空檔時,整理一下草稿,也就能快速完成文章與任務了。

  6. 2018年12月6日 · 這篇文章,嘗試聊聊我的作法。 1. 「規律作息」降低決策數量: 一個很常被舉出的故事,賈伯斯( Apple 創辦人)或馬克佐克柏格( Facebook 創辦人)喜歡每天都穿類似衣服,讓「要穿什麼衣服」這件事情不要成為每天的決策負擔,或許更進一步也讓「買衣服」、「整理衣服」這樣的事情不要成為決策負擔。 我自己是有一個習慣,上班午休時間,常常會到固定咖啡館點類似餐點與咖啡。 這麼做的原因是, 每天中午是我「思考問題」的時間 ,而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需要很多「決策」,所以這段時間我希望不要有其它決策來干擾我,來瓜分我的心智能量。 養成早起的習慣 , 早上固定一杯冰滴咖啡的儀式 ,每天設定好自己的 神聖時間 。 這些我曾經寫過的個人生活習慣:

  7. 2016年8月29日 · 「寫筆記」 就是嘗試用自己懂的詞彙,把老師講的重點重新描述一次,而不是只是抄下那些自己一知半解的專有名詞而已。 「說筆記」 就是假裝自己要把這個知識、理論傳授給別人,甚至要跟別人辯論這個思想時,我會怎麼說? 演練看看? 或是把這個思辨過程寫進筆記中。 「獨立思考」與「融會貫通」 在「寫筆記」與「說筆記」的過程中, 可以讓自己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老師或書去思考 ,後者通常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懂了,但其實只是「跟著閱讀所以好像懂」,但只有自己嘗試寫一遍、練習說一遍,才會發現其實思考上還有很多卡關的地方,也會發現哪些環節自己還沒那麼懂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