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鵝頸英語: Bowrington [註 1] ,亦作 Bowring City [註 2] ,音譯 Ngo Keng [註 3] ),亦作 鵝頸區 ,舊稱 寶靈城 [註 4] ,是位於 香港 鵝頸山 及 東角 之間一帶的地方,即大概現時 堅拿道 一帶, 摩利臣山道 與 波斯富街 之間的地方。 老一輩的香港本地華人會將鵝頸與鄰近的 跑馬地 合稱爲「 跑鵝區 」,全稱為「 跑馬地鵝頸橋區 」( Happy Valley and Canal Road District )。 鵝頸現在是 灣仔區 區議會的一部份,常被誤視為灣仔東部或銅鑼灣西部(銅鑼灣實位於 電氣道 一帶的地方),現在灣仔區議會的「鵝頸選區」可看出昔日的鵝頸區的大約範圍。 歷史 [ 編輯]

  2. 2024年3月5日 · 驚蟄打小人口訣每年驚蟄鵝頸橋就會塞滿民眾齊齊打小人」,「打你個小人頭等你有氣冇碇唞」,鬧人口訣琅琅上口其實打小人口訣又點止中文版想將這啜核的打小人口訣介紹給外國朋友就一定要學埋英文版打小人口訣喇

  3. 堅拿道天橋 ( Canal Road Flyover ),俗稱「 鵝頸橋 」,是位於香港島 灣仔區 ,屬於 一號幹線 的一部分,於1972年 3月29日 通車,起點位於灣仔黃泥涌峽天橋北端,終點位於銅鑼灣 紅磡海底隧道 出口,連接 灣仔 南部及 黃泥涌峽天橋 ,橫跨 軒尼詩道 、 駱克道 及 謝斐道 。 目次. 1 歷史. 2 途經路線. 2.1 專營巴士. 2.2 專綫小巴. 3 圖集. 4 註釋. 5 相關條目. 6 參考資料. 歷史. 1970年代,香港政府為了配合 紅磡海底隧道 通車,於已被覆蓋的鵝頸澗上方興建行車天橋,由 摩理臣山道 起跨越 軒尼詩道 及 告士打道 ,連接紅磡海底隧道銅鑼灣出口。 天橋於1972年 3月29日 落成,稍早於紅磡海底隧道的通車日期。

    • 3 分鐘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打小人自然要到銅鑼灣的鵝頸橋底因為這裡面對三岔路口是最佳的三煞位」,也是最理想的打小人聖地。 每年3月的驚蟄更是高峰期,這裡會擠滿前來光顧打小人的香港市民。

  6. 堅拿道天橋 (英語: Canal Road Flyover ,俗稱 鵝頸橋 )是 香港1號幹線 的一部份,為一條連接 黃泥涌峽天橋 北端及 紅磡海底隧道 灣仔 出口的 行車天橋 ,車速限制每小時70公里。 全線為雙線至三線雙程分隔道路。 廣義來說, 黃泥涌峽天橋 多數被視為堅拿道天橋的自然延伸部份。 歷史 [ 編輯] 1970年代,為配合 紅磡海底隧道 通車,香港政府於已被覆蓋的 鵝頸澗 上方興建行車天橋,由 摩理臣山道 起跨越 軒尼詩道 及 告士打道 ,連接 紅隧 灣仔出口。 天橋於1972年3月29日落成,稍早於 紅隧 的通車日期。 其後為配合 香港仔隧道 的通車,堅拿道天橋沿 摩理臣山道 及 黃泥涌道 於1976年動工延長至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是為 黃泥涌峽天橋 。

  7. 2021年4月7日 · 鵝頸橋的英文是Canal意思為運河。 堅拿道的前身,是從跑馬地流向維多利亞港的黃泥涌的河口,其後於十九世紀末擴建為寶靈頓運河。 堅拿道東及堅拿道西是在這運河兩旁的道路。 由於這條運河又長又窄,彎曲成鵝頸的形狀,因此被當時的人稱為“鵝頸澗”,橫過這段河道的橋便稱為“鵝頸橋”。 後來於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寶靈頓運河亦變成暗渠,當時的鵝頸橋被拆卸。 到了1970年代,為了配合香港海底隧道的通車,香港政府於鵝頸澗上方興建行車天橋,由摩理臣山道起跨越軒尼詩道及告士打道,連接香港海底隧道銅鑼灣出口。 有關路段後來稱為堅拿道西天橋,於1972年3月29日落成,早於香港海底隧道的通車日期。

  8. 鵝頸橋. 堅拿道天橋俗稱鵝頸橋,而位於堅拿道西與軒尼詩道交界的堅拿道天橋橋底位置,則以香港民間習俗「打小人」聞名。 據說「打小人」能驅走身邊不如意之事,轉行好運。 「打小人」有不同做法,「打小人」檔檔主大多會先詢問顧客姓名和「打小人」的目的並寫於「小人紙」上,然後將「小人紙」放在磚頭上,一邊唸唸有詞一邊以舊鞋拍打。 人們亦會於驚蟄「祭白虎」,檔主會用肥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以封其口,從而減少口舌之災。 鵝頸橋橋底是香港著名的「打小人」地點,聚集了不少「打小人」攤檔,每年3月驚蟄時節場面特別熱鬧。 交通.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