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日 ·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香港房屋趨勢導航報告,預測未來5年私人住宅和公營房屋的年均落成量分別將達到19100及35000伙,超過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有望於2026/27年度回落至4.5年。

  2. 2024年4月26日 · 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公提前上樓計劃」,以分階段建方式,加快落成部分公單位,於2023/24年開始的5年,有約12 000個單位可讓市民提早約3至18個月上樓。. 房屋局長何永賢今日 (26日)透露,青衣長青邨及屯門業旺邨2147個單位提早在今年第一季 ...

  3. 2021年8月23日 · 房委會數據顯示,上年度(2020/21年度)公及居建築成本均按年下跌,其中每個公單位平均建築成本為88.46萬元,按年減3.5%;而每個居單位平均建築成本亦降至79.27萬元,更較前一年度大減33%,是近年首見「公貴過居」情况。

  4. 18 小時前 · 【明報專訊】政府設有公務員公共房屋配額計劃,為初級公務員及紀律部隊員佐級人員,提供入住公或購買資助房屋嘅機會。不過,單位始終供不應求,新民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就問政府,會唔會重新考慮喺鄰近嘅大灣區城市買房屋編配畀合資格公務員。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斬釘截鐵回覆,黎 ...

    • 從《為何你負擔不起一個家?》說起
    • 香港的「房屋-金融反饋循環」
    • 深層次土地問題

    放眼世界,尤其年輕一代,難以自置居所已成普世現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Josh Ryan-Collins在其小書Why Can't You Afford a Home?提出「房屋-金融反饋循環」的新穎論述,剖析現時銀行及土地在經濟中的角色,來說明這道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註1)。有別於香港空談供求的偽命題,這論述是研究西方國家大量歷史經驗的成果。作者先釐清土地的獨特性,再以大量歷史證據和經濟數據,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今天見到的危機及一些相應措施是如何出現的。 西方政府二戰後為重建社會,採用凱恩斯經濟政策,組織經濟需求、提高就業來建立強健福利國家。增加自置物業率是需求管理的重要一環。1970年代末後,經濟結構重整繼而衰退,戴卓爾夫人一句斷言「別無選擇」,新自由主義興起,強調市場經濟的個體力量。公...

    金管局今年3月說,本港家庭負債(包括住宅按揭、信用卡及其他貸款)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自2020年上半年的85.2%上升至下半年的90.2%,創出高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月公布香港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指出本港財富分配偏向於高入息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債務與收入比例已很高,若出現嚴重壓力,債務比率會顯著增加。金管局的「匯思」不直面事實,卻為家庭負債比率飈升「洗白」,竟說「不能單看家庭負債比率」,還需「看家庭的資產狀况」。這與2017年着重風險的警告脫節;當時負債比例已高達68.3%。 財政司長陳茂波同出一轍,提到市民置業負擔指數在今年第一季上升至約73%,顯著高於過去20年47%的平均數,他不指出如何減低這方面數值,卻只強調「政府會繼續在造地建屋的工作上加大力度」!議員質詢樓價過高,陳更只指出市民...

    有評論說,「房屋-金融反饋循環」是建基於新自由主義的論述,而西方國家在房屋問題上沿用福利政府政策,與香港的本質大相逕庭(註2)。另外,循環理論脫離在地的考量;只有在其論述樓價上升,催化全球投資者搜尋收益更高但安全保值的房地產作為投資對象時,香港這類國際大都會才出現在循環理論的論述中。例如,前述書中建議政策改革時,提及港鐵發展物業的例子,但膚淺地忽略其引起的諸多社會問題。也有建議可從文化角度探討物業擁有率從1970年代開始不斷上升的現象,導出深入民心的購買房屋是我城的希望機制(註3)。2000、10年代響徹全城的《地產霸權》一書也提出引進公平競爭及開徵土地稅。 無疑,很多坊間論述都從西方角度想像及理解問題,盲目強調資本的單向邏輯,形成先進的西方經濟體及落後的發展中經濟體或「南北對立」的二元對立...

  5. 2021年10月19日 · 有地但起樓慢的問題,要看整個流程,如生地變熟地、拿批文、走部門、過程序,發展商說中國大陸起2至3年,香港要5至7年,不是無原因的。 香港的制度繁複,公務員花費大量時間處理這些程序,有監管但效率低,有好有壞吧。

  6. 2023年11月28日 · 政府未來5年擬建3萬伙「簡約公」應付短期住屋需求,首批「簡約公」4個項目的兩份建築合約批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