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11日 · 2020年12月11日. 阿爾伯特大學與加州柏克萊大學於2020年12月11日分別以視像方式為諾貝爾醫學及化學獎得主霍頓教授(Professor Michael Houghton)及杜娜教授(Professor Jennifer Doudna)舉行慶祝會,李嘉誠先生也透過視像參與,會上兩位教授不約而同把諾貝爾獎牌的複製版送給李先生。 李先生致辭時表示:「我一直深信命和運,是天數與選擇之間的互動;而科學必重塑人類的命運。 您們帶領的非凡團隊成就不世之功,惠傳代代世人。 深深感謝您送贈諾貝爾獎牌,讓我分享您們的喜悅。 誰曾想到,一個走過貧病戰爭的人,能在研究道上參與和支持您們的努力,這是我一份光榮。

  2. 2014年03月18日. (加州柏克萊)柏克萊加州大學和三藩市加州大學推出一項嶄新基因組學創新計劃(IGI),將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該計劃所用的新技術,已為基因治療和遺傳疾病研究開闢了新治療策略。 新計劃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資1,000萬美元,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立李嘉誠基因組學工程中心及特設講座教授席。 兩所大學亦會為有關研究撥款200萬美元作啟動資金。 計劃的重點源於執行總監Jennifer A Doudna教授於兩年前,在柏克萊加州大學的重大科研發現。 Doudna教授也同時獲大學校長Nicholas Dirks委任,出任新的講座教授席。 新技術CRISPR/Cas9被稱為準確的「DNA剪刀」,自2012 年 6 月首度亮相之後,獲至少三個新創企業和數個舉足輕重的國際會議推崇。

  3. MBI科技帶來高分辨率的3D彩色X射線,光譜X射線成像以及強大的內部迭代重建和材料分解算法,可實現更高質量的成像,並具有對骨骼的更大區分能力,包括微觀結構、軟組織、韌帶、肌腱和軟骨。 透過改善成像,尤其是圍繞骨或金屬界面的成像,有可能顯著減少與手術相關的不確定性。 目前這創新科技已達臨床階段,第一步應用於手腕骨折, MARS腕部掃描儀設計,針對患者最需要的位置,把韌帶損傷和軟骨改變可視化。 透過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香港可實現首輪研究,去年分別資助在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安裝兩台MBI彩色醫學掃描儀作臨床前研究之用,基金會發言人表示:「MBI革新的彩色醫學掃描儀,把CERN的粒子物理學研究轉化為實質應用,連微細的骨折傷患,也可得到更精準的診斷,進一步展示基礎科研如何造福人類,解決日常問題。

  4. 首相閣下、校監、校長、女士們、先生們:. 「智復不窮於變」,人類往往可以在困境局限中開創一片新天空。. 知識富博日新,交拼開拓,又似有一道,穿透貫之相連 。. 愛因斯坦認為:『從「邏輯」分析出發,我們可以由A點推理到B點,但想像力則無處不到 ...

  5. 繁體. 简体. rptoz. rptoz. 4 Joint. 5 Dr Cheung. Dr Jonathan Wai Heung-on,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Precious Blood Hospital (Caritas), thanks LKSF’s funding of the programme and the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of the Hospital’s healthcare team. He believes the programme is in line with the hospital’s motto of “Love in the Service of ...

  6. 李博士更以這位科學家面對一個十歲小女孩感人的求診故事,來說明對病人表達同理心的重要性。 他說患病可以是一個非常孤寂的歷程,沒有人能深切體會病人所承受孤立無援的感覺、恐懼及揮之不去的痛楚。 他說:「我們要用心感受及理解病人,在他們無助及脆弱的時候給予鼓勵令他們奮力振作。 「我希望大家視同理心不僅為一種切身的關懷,不僅是一種感受,更是發自內心的天職及責任,這樣才可掌握對方的觀點及感受,並且力求作出適切的行動。 無疑,對任何人來說,這是更重大的承擔,但沒有其他工作比為大眾謀福祉更重要、更充實及更富意義。 」 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致辭時說:「中文大學十分榮幸,得到李嘉誠博士和他名下的基金會捐出鉅款,支持我們醫學院的臨床及健康科學研究。

  7. (香港,2014 年 11 月 24 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香港,2014 年 11 月 24 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於 1923 年來到以色列海法,成立第一個 Technion Society 並擔任會長, 希望透過支持「以色列理工學院」造福全人類,他在校園內還種下了一 株華盛頓棕櫚樹,並說:「以色列要生存,發展科技知識是 ...

  1. 相關搜尋

    何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