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8日 · 醫管局今日(28日)推出「18區中醫診所」流動應用程式,市民即日起可透過該程式,預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即日或下一個工作天的偶發性疾病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亦可查閱籌額最新狀況。. 「18區中醫診所」程式支援已安裝iOS 11.0或以上及Android 5.0 ...

    • 需求沒顯著擴張 供應卻不斷急增
    • 中醫師薪酬水平遠低於醫生
    • 增中醫專業資助 納公營醫療體系
    • 解決方法之一:提高門檻

    然而,中醫市場的供求問題也極需注意。政府在2017年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中醫數目在2016年比需求多716人,揭示中醫行業人手過剩。 中醫市場人手過剩可從需求和供應兩個層面來分析。需求方面,儘管政府協助推動中醫專業發展,但並沒有着力普及中醫,包括進行足夠的公眾教育讓市民認識中醫,以及提供足夠資助予市民使用中醫,導致中醫求診比例長期停滯不前。據統計處資料,曾向中醫求診的人數佔總求診人數的比例,在過去20年來並沒有明顯的提升。 在供應方面,獲得執照的中醫師數目愈來愈多。根據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的資料,比較2012年和2019年,報考執業試臨牀考試的考生數目從429名增至948名;及格人數則從199名增至346名。另外據食衛局資料,雖然通過執業資...

    此外,中醫市場也存在薪酬偏低的問題。業界一直認為,相比其他醫療專業,中醫起始薪金過低。以醫院管理局三方協作「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下稱教研中心)為例,中醫師入職起薪約為港幣2.4萬到2.7萬元之間(資料由業界合作伙伴提供),而醫院管理局的註冊護士起薪點則不少於3萬元,醫生約為6.4萬元。從附表可見現時中醫師的薪酬水平遠低於醫生,略低於護士。 研究也發現年輕中醫師的薪酬和對收入的滿意程度明顯偏低。我們把中醫師年齡分為「39歲或以下」和「40歲或以上」兩個組別,可以發現前者有超過一半(51.2%)的收入低於3萬元,也有50.3%表示對收入不滿意,後者則只有26.2%表示不滿意。 平衡的市場供求和合理的人員薪酬,是專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供過於求會使市場出現惡性競爭,影響專業服務水平。薪酬不合理,...

    中醫作為一個保護市民健康的專業,仍處於專業化初期,卻長期被供求失衡的問題衝擊,長遠難保行業健康發展。我們建議政府着手深入研究中醫人力現狀,並協助業界解決問題。政府可逐步提升對中醫專業的資助,以及納入公營醫療體系,長遠全面資助市民使用中醫。2020年3月開始,政府增加對教研中心的資助,但教研中心仍是採用三方合作模式,由非政府組織以自負盈虧方式承擔大量營運成本。此外也缺乏合理的薪酬架構與晉升機制,社會福利署提供給非政府機構參考的薪酬表當中並沒有中醫師。短期而言,政府可增加撥款予醫管局,直接聘用中醫師,並制定合理的薪酬及晉升階梯;長遠來說,政府應把中醫藥正式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並成立中醫藥統籌機構管理教研中心及中醫院。 上述建議在我們訪談當中,由多位中醫專業領袖提出,也是業界具高度共識的願景。我們的...

    另外《報告》曾建議政府留意本港學生在內地修讀中醫課程的趨勢及通過執業資格試的考生人數,並評估他們對中醫整體人手供應的影響。政府應研究上述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方法之一是提高門檻,因為發展成熟的專業一般只允許少數精英進入,以保證專業服務水準。有70.6%受訪者認為管委會需在中醫執業資格試裏增強臨牀實踐操作考核,如加入四診或針灸應用等。如此可確保中醫專業提供服務水平,進而保障市民健康。希望政府舉辦諮詢會,邀請業界提供更多意見。 我們希望研究能令公眾更加關注中醫專業的現存問題,並攜手推動中醫發展。中醫的良性發展除了可以完善本地醫療系統,更能成為在國際具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基本法》第138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的政策。」我們希望政府能積極考慮增加資助,提升中...

  2. 2024年4月30日 · 醫管局推出「大灣區進階中醫臨牀培訓計劃」,首次安排本港中醫師在大灣區的中醫醫院執業,擔任病區住院醫師參與診療,現時已有5位本地中醫師參與。. 計劃為期2年,包括8個月在廣東省中醫院培訓,16個月在公立醫院和中西醫協作服務單位提供服務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1月29日 · 【明報專訊】本港首間中醫醫院預料明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表示,中醫醫院將提供門診和住院服務,但不會提供急症室、全身麻醉手術和分娩服務,原因是希望中醫醫院以發展中醫為主的服務,西醫為副或中西醫 ...

  5. 2022年4月21日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在4月3日記者會表示,早在2018年《施政報告》已把香港的中醫藥納入公營醫療體系,惟由於歷史因素,中醫發展受到法律制度上許多掣肘,離期望相差很遠,需拆牆鬆綁。 據政府文件顯示(註1及2),2019/20年度政府向醫管局撥款共699億元,其中1.47億元發展中醫服務、提供資助予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和毒理參考化驗室,佔整體撥款的0.21%,西醫則佔99.79%。 2020年初新冠病毒開始肆虐香港,相較內地,香港中醫的參與度一直偏低,今年1月爆發第五波疫情,到2月下旬,確診人數呈幾何式增長,香港公營醫療體系完全不勝負荷。

  6. 2020年1月13日 · 本港難以控制內地30所認可大學的中醫學收生名額,相對容易的方法是從考試評核來調整,成為合資格執業者的門檻。 對於如何保障行業健康發展,和怎樣控制供求比例的合理性,是要限制內地收生名額,還是調整執業試的難度以提高入行門檻,業界內出現了不同聲音。 再者,內地的中醫制度和香港大有不同,培訓內容也有一定差異。 中醫人力資源帶來的一個深層問題,目前的執業考試能否與時並進,所以也是一個契機去重新檢討執業考試。 中醫專科發展. 最後,專科發展是目前業界除了上述議題以外,較為重要的一個議題。

  7. 2024年5月1日 · 下一篇 上一篇. 醫局安排中醫灣區臨牀培訓 兩年間「兩邊走」 【明報專訊】醫管局推出「大灣區進階中醫住院臨牀培訓計劃」,首次安排本港中醫師在大灣區的中醫醫院執業,參與臨牀工作,至今已安排5名本地中醫師參與,到廣東省中醫院的神經內科和針灸科接受培訓。 計劃為期兩年,包括8個月在大灣區中醫院培訓。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中醫)黃巧雲說,預計計劃首年將培訓20名中醫師,參與中醫師會獲有限期的內地執業資格,擁有處方權和診治權。 黃巧雲說,已參與計劃的中醫師皆有至少8年臨牀經驗,亦曾是「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學員及參與本港協作服務,他們需在導師指導下負責住院病人的臨牀治療;除了在大灣區中醫醫院接受培訓8個月,回港後會繼續在公立醫院和中西醫協作服務單位服務16個月,並以視像形式與內地導師研討難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