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23日 · 利豐大股東馮國經馮國綸家族伙拍中資財團GLP組成控股公司日前宣佈以每股1.25元作價提私有化較提出當日收市價0.5元溢價1.5倍預料全面實施私有化所需的現金總額約72.2億元事成後利豐將撤銷長達28年的上市地位昔日藍籌股王最後只及2011年高峰時市值經扣減派息等後最高股價為22.779元的6.5%。 公司前景黯淡....

  2. 2020年5月16日 · 利豐私有化利豐減薪 高層未來3個月無糧出. 主席馮國綸在特別股東會上表示,集團曾經風光一時,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集團的主要市場歐美地區,許多訂單遭取消,在外貿從事40多年亦未曾見過行業面臨如此困局。 他又指,全球外貿生意前景不明朗,加上集團股價低沉已久,選擇私有化屬時勢所逼,目的是想生存而非賺錢。 馮氏多項業務亦有上市. 值得一提是,除了出口業務,馮氏集團亦有將旗下其他業務上市。 2001年經營「OK便利店」、「聖安娜餅屋」的利亞零售 (00831) 上市;2004年物流及分銷業務利和經銷(前上市編號:02387)上市,惟於2010年已私有化。 2009年高級男士服裝零售業務利邦 (00891) 上市,惟於2018年被山東如意收購;2014年批發分銷業務利標品牌 (00787) 亦上市。

  3. 2020年3月23日 · 利豐大股東馮國經馮國綸家族伙拍中資財團GLP組成控股公司日前宣佈以每股1.25元作價提私有化較提出當日收市價0.5元溢價1.5倍預料全面實施私有化所需的現金總額約72.2億元事成後利豐將撤銷長達28年的上市地位昔日藍籌股王最後只及2011年高峰時市值經扣減派息等後最高股價為22.779元的6.5%。 公司前景黯淡....

  4. 2021年12月28日 · 投資者權益關注組主席梁杰文稱就利豐0494私有化而言百德能證券採納管理層對於業務轉型牽涉的實施風險並沒加以具體分析或量化相關風險對於公司前景的影響另一方面報告認為私有化條款屬公平合理乃得出股東應接納私有化建議相關分析亦忽略不接納私有化的潛在回報因此財務顧問報告並非全面而完整不排除獨立董事會或小股東受誤導而做錯決定。 梁杰文又稱,近幾年接近100間上市公司宣布「私有化」,獨立財務顧問一律推薦股東贊成有關決議案,令人質疑制度背後是否存有缺失,獨立財務顧問所謂結論對小股東是否還有參考價值。 他舉例提到,在2017年中,新城發展(1030)獲控股股東富域香港提出私有化收購建議,獨立財務顧問認為計劃條款對獨立股東而言屬公平合理並推薦獨立股東投票贊成。

  5. 2020年3月31日 · 利豐基金股東Silchester考慮私有化好處. 【明報專訊利豐0494早前獲大股東馮氏家族為首的GLP財團提出私有化基金股東Silchester因持股10.9%變相成為私有化成敗關鍵彭博社昨晚引述Silchester回覆報道指Silchester表明會在適合時考慮私有化方案好處」,又明言對於提前以接近私有化每股作價1.25元出售股份持開放態度。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0年4月20日 · 分享利豐幾1.25元提私有化將於5月12日同召開EGM利豐 (00494) 早前宣布以每股1.25元提出私有化該公司將於5月12日一併舉行股東周年大會AGM及就私有化作投票的股東特別大會EGM)。 獨立財務顧問百德能證券認為,利豐受到全球經濟和行業不利因素的巨大壓力,複雜的全球貿易環境和新冠疫情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公司的財務表現。 百德能表示, 基於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利豐的業務在未來三年將面臨高度的執行風險,並且將需要運用財務和營運資源來重振業務增長。 獨立董事委員會及百德能均認為,私有化建議公平合理,對股東來說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溢價、變現其投資的好機會。 EGM與會者必須量體溫 不設荼點.

  8. 2020年4月14日 · 香港商報網訊從事貿易物流消費品銷售昔日藍籌股利豐 (494),於3月中旬在大市低迷之際突然提出私有化提議倘獲獨立股東通過公司將會繼1988年後第二次私有化表面上這家百年華資貿易旗艦看似步向沒落惟利豐大股東馮國經及馮國綸兩兄弟及其家族向來財技獨到今次計劃一方面是為被綁多時的小股東提供逃生窗口」,另一方面市場揣測日後可能重新包裝再融資上市。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企業有盛有衰,本來尋常,利豐也不例外。 利豐寓意「利潤豐盛」,曾貴為華資紡織及貿易翹楚,有過一段風光歲月。 2008年金融海嘯後,利豐乘國際資產「大平賣」之機,大舉收購物流等多項業務,市值一度飆至近2000億元,幾乎每次公布業績,都會公布新收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