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月19日 · 知所知. 1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经评论中. @ 趙瑾昀. 前辈提醒,一下这一段不塙:. 首先向题主推荐小学堂. xiaoxue.iis.sinica.edu.tw. 在这个上面查可以避免找不到“镏”这类字的情况。. 如果题主是通过纸本阅读的方式进行查检的话,找不到尽可以看一看书中 ...

    • 点校原则
    • 秦不絶儒學論二篇
    • 編次必謹類例論六篇
    • 編次必記亡書論三篇
    • 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一篇
    • 編次失書論五篇
    • 見名不見書論二篇
    • 收書之多論一篇
    • 闕書備於後世論一篇
    • 亡書出於後世論一篇
    文字来源于《钦定四库全书》之《通志》。
    以「咸丰九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本」为底本。
    参以中华书局王树民点校本《通志二十略》;王本中的句读、标点(符号)错误径改。
    三本之中有错讹、避讳者对校后径改(三本对校法)。如改《刊谬正俗》为《匡谬正俗》、《太元》为《太玄》。

    陸賈,秦之巨儒也。酈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召,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二世召博士諸儒生三十餘而問其故,皆引《春秋》之義以對,是則秦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學也。況叔孫通降漢時,自有弟子百餘人,齊魯之風亦未嘗替。故項羽既亡之後,而魯爲守節禮義之國。則知秦時未嘗廢儒,而始皇所阬者,蓋一時議論不合者耳。 蕭何入咸陽,收秦律令圖書,則秦亦未嘗無書籍也。其所焚者,一時閒事耳。後世不明經者,皆歸之秦火,使學者不覩全書,未免乎疑以傳疑。然則《易》固爲全書矣,何嘗見後世有明全《易》之人哉!臣向謂秦人焚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絶,蓋爲此發也。《詩》有六亡篇,乃六笙詩本無辭。《書》有逸篇,仲尼之時已無矣。皆不因秦火。自漢已來,書籍至於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學者自亡之耳。

    學之不專者,爲書之不明也。書之不明者,爲類例之不分也。有專門之書則有專門之學,有專門之學則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人有存沒而學不息,世有變故而書不亡。以今之書校古之書,百無一存,其故何哉?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書籍之亡者,由類例之法不分也。類例分則百家九流各有條理,雖亡而不能亡也。巫醫之學亦經存沒而學不息,釋老之書亦經變故而書常存。觀漢之《易》書甚多,今不傳,惟卜筮之《易》傳。法家之書亦多,今不傳,惟釋老之書傳。彼異端之學能全其書者,專之謂矣。 十二野者,所以分天之綱,即十二野不可以明天。九州者,所以分地之紀,即九州不可以明地。《七略》者,所以分書之次,即《七略》不可以明書。欲明天者,在於明推步。欲明地者,在於明遠邇。欲明書者,在於明類例。噫!類例不明,圖書失紀,有...

    古人編書,皆記其亡闕。所以仲尼定《書》,逸篇具載。王儉作《七志》,已,又條劉氏《七略》及二漢《藝文志》、魏《中經簿》所闕之書爲一《志》。阮孝緒作《七録》,已,亦條劉氏《七略》及班固《漢·志》、袁山松《後漢·志》、魏《中經》、晉四部所亡之書爲一《録》。隋朝又記梁之亡書。自唐以前,書籍之富者,爲亡闕之書有所系,故可以本所系而求,所以書或亡於前而備於後,不出於彼而出於此。及唐人收書,只記其有,不記其無,是致後人失其名系,所以《崇文》、《四庫》(非有清之《钦定四库全书》)之書,比於隋唐亡書甚多,而古書之亡尤甚焉。 古人亡書有記,故本所記而求之。魏人求書有《闕目録》一卷,唐人求書有《搜訪圖書目》一卷,所以得書之多也。宋嘉祐中,下詔並《書目》一卷,惜乎行之不遠,一卷之目亦無傳焉。臣今所作《羣書會紀》,不...

    書有亡者,有雖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以不求者,有不可求者。《文言》略例雖亡,而《周易》具在。漢、魏、吳、晉鼓吹曲雖亡,而樂府具在。《三禮目錄》雖亡,可取諸三《禮》。《十三代史目錄》雖亡,可取諸十三代史。常鼎寶《文選著作人名目錄》雖亡,可取諸《文選》。孫玉汝《唐列聖實録》雖亡,可取諸《唐實錄》。《開元禮目録》雖亡,可取諸《開元禮》。《名醫別錄》雖亡,陶隱居已收入《本草》。李氏《本草》雖亡,唐慎微已收入《證類》。《春秋括甲子》雖亡,不過起隱公至哀公甲子耳。韋嘉《年號錄》雖亡,不過起漢後元至唐中和年號耳。《續唐歷》雖亡,不過起續柳芳所作至唐之末年,亦猶《續通典》續杜佑所作至宋初也。《毛詩蟲魚草木圖》蓋本陸璣《疏》而爲圖,今雖亡有陸璣《疏》在,則其圖可圖也。《爾雅圖》蓋本郭璞《註》而爲圖,今雖亡有郭璞《...

    書之易亡,亦由校讎之人失職故也。蓋編次之時,失其名帙,名帙既失,書安得不亡也。按唐《志》於天文類有星書,無日月風雲氣候之書,豈有唐朝而無風雲氣候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按《崇文目》有風雲氣候書,無日月之書,豈有宋朝而無日月之書乎?編次之時失之矣。《四庫書目》(非有清之《四库全书总目》)並無此等書,而以星禽洞微之書列於天文,且星禽洞微,五行之書也,何與於天文? 射覆一家,於漢有之,世有其書。唐《志》、《崇文目》並無,何也? 軌革一家,其來舊矣,世有其書。唐《志》、《崇文目》並無,《四庫》始收入五行類。 醫方類自有炮灸一家書,而隋、唐二《志》並無,何也? 人倫之書極多,唐《志》只有袁天綱七卷而已。婚書極多,唐《志》只有一部,《崇文》只有一卷而已,《四庫》全不收。

    編書之家,多是苟且,有見名不見書者,有看前不看後者。《尉繚子》,兵書也。班固以爲諸子類,寘於雜家,此之謂「見名不見書」。《隋》《唐》因之,至《崇文目》始入兵書類。顔師古作《匡謬正俗》乃雜記經史,惟第一篇說《論語》,而《崇文目》以爲論語類,此之謂「看前不看後」。應知《崇文》所釋,不看全書,多只看帙前數行,率意以釋之耳。按《匡謬正俗》當入經解類。 按《漢朝駮議》、《諸王奏事》、《魏臣奏事》、《魏臺詔議》、《南臺奏事》之類,隋人編入刑法者,以隋人見其書也。若不見其書,即其名以求之,安得有刑法意乎?按唐《志》見其名爲奏事,直以爲故事也,編入故事類。況古之所謂故事者,即漢之章程也,異乎近人所謂故事者矣,是之謂「見名不見書」。按《周易參同契》三卷,《周易五相類》一卷,爐火之書也,唐《志》以其取名於《周易...

    臣嘗見鄉人方氏《望壺樓書籍》頗多,問其家,乃云,先人守無爲軍,日就一道士傳之,尚不能盡其書也,如唐人文集無不備。又嘗見浮屠慧邃收古人簡牘,宋朝自開國至崇觀閒,凡是名臣及高僧筆迹無不備。以一道士能備一唐朝之文集,以一僧能備一宋朝之筆迹,況於堂堂天府,而不能盡天下之圖書乎?患不求耳。然觀國家向日文物全盛之時,猶有遺書,民閒所有,祕府所無者甚多,是求之道未至耳。

    古之書籍,有不足於前朝,而足於後世者。觀唐《志》所得舊書,盡梁書卷帙而多於隋。蓋梁書至隋所失已多,而卷帙不全者又多。唐人按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搜訪圖書,所以卷帙多於隋,而復有多於梁者。如《陶潛集》,梁有五卷;隋有九卷;唐乃有二十卷。諸書如此者甚多。孰謂前代亡書不可備於後代乎?

    古之書籍,有不出於當時,而出於後代者。按蕭何律令,張蒼章程,漢之大典也,劉氏《七略》、班固《漢·志》全不收。按晉之故事即漢章程也,有《漢朝駮議》三十卷,《漢名臣奏議》三十卷,並爲章程之書,至隋、唐猶存,奈何闕於漢乎?刑統之書本於蕭何律令,歷代增修,不失故典,豈可闕於當時乎?又況兵家一類,任宏所編,有韓信《軍法》三篇,《廣武》一篇,豈有韓信《軍法》猶在,而蕭何律令、張蒼章程則無之,此劉氏、班氏之過也。孔安國《舜典》不出於漢而出於晉,《連山》之《易》不出於隋而出於唐,應知書籍之亡者,皆校讎之官失職矣。

  2. 2024年1月9日 · 529“冤”是否是“宛”字分化出来的?. (如果不是,如何解释“冤”字的构形?. (《 说文 》兔在冖下表冤屈?. )冤的异体“上宀下怨”是怎么产生的?. “冤”是兔在冂下枉曲不服者。. “冤”读yuān ㄩㄢˉ。. 由“兔”、“冂”组合。. “冂”在 ...

  3. Per Aspera Ad Astra. 108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结合刘早年经历和他id为“shipship”的账号在贴吧上的发言,我认为他至少在写作前中期是没什么“ 精英主义 ”的具体概念的—— 他只是想写爽文 。 当然,这里的“爽文”指的并不是那种仅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厕纸文学,而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宗教元素浓厚的文学主题——“先知受难”。 什么是“先知受难”呢? 其实这个题材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耶稣死而复生的故事。 为了详细讲解什么是“先知受难”,我会将整个故事拆开,依照故事里的通用元素,或者说“套路”,来再讲一次这个故事: 1. 苦难:因为背叛了神,人是有原罪的,所以只能在人间受苦。 2. 先知:耶稣是神派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

  4. 2020年12月16日 · 关系不大,原因是鲜卑当时只是游牧民族没有跨海远航的能力,同样当时的日本列岛原住也缺乏跨海的能力。. 所以,基本上和日本列岛的原住没有什么关系,应当是东北本地沿海或沿江民族具体的我就不清楚了。. 《后汉书·鲜卑传》:言檀石槐“种众日多 ...

  5. 2023年4月6日 · 一、概況. 《尚書》 ,本稱 《書》 ,漢代稱 《尚書》 ,意爲「上古之書」。 後儒家尊之爲 經 ,故又稱 《書經》 。 《漢書·藝文志》謂,歷代《尚書》曾經孔子刪定並爲之序,凡 百篇。 又《尚書》云,共「百二篇」。 相傳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言爲《尚書》,事爲《春秋》,則《尚書》指上古時代史官記錄的「記言」史料。 全書包括 《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四部分,上起唐堯,下迄秦穆,分爲 典、謨、訓、誥、誓、命 六體,基本内容包括君臣談話記錄、演講辭、命令、宣言…… 其中的《虞書》和《夏書》是後世儒家根據古代某些傳聞編寫的,而《商書》和《周書》則基本上是當時史官的實錄。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彙編,有較高的 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 。

  6. 知乎,中文互联网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于 2011 年 1 月正式上线,以「让人们更好的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为品牌使命。知乎凭借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氛围、独特的产品机制以及结构化和易获得的优质内容,聚集了中文互联网科技、商业、影视、时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