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2月10日 · 不把唐詩起來讀 唐詩三百首還是全唐詩》?. 2018-12-10. 文:西川. 節選自唐詩的讀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編按:市面上指導 ...

  2. 2018年9月12日 · 2018-09-12. 李白的詩喜歡用酒來入題。 資料圖片. 不少的文學作品,都會出現「酒」。 中國的「酒」文化,歷來有不少說法。 最早可以追溯至黃帝時期,根據《世本通釋》:「杜康,黃帝宰人知康也,主糧食飲膳而能造酒,其後食於杜,故稱杜知康,略為杜康,其胤皆主酒事,酒甘旨,故曰杜康旨濃,堯能千鍾。 因此「酒」又被稱為杜康。 曹操在《短歌行》言︰「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可見曹操認為「酒」能解愁解憂。 「酒」更是不少文人創作時的催化劑,有傳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正是其酒醉之作,酒醒之後,再也無法寫出該行書的意趣神韻;又有傳著名的《清平調》是李白大醉時的作品,因此才有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此等千古名句傳世。

  3. 2020年9月28日 · 一首靜夜思》,李白告訴我們鄉愁是一輪明月後來找到半個店面的小小的中文書店拚命節省零用錢買書才發現李白特別愛借月亮來抒發情懷。 而讀詩的人都公認這位極具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仙有「明月情結」。 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是詩仙一生的糾結,就有人做了結論,酒是鼓舞他入世的媒介,月亮則是他出世的嚮往。 這兩點,讀者在《月下獨酌》裏有所發現:「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花叢中一壺美酒,自斟自酌沒人相伴,那就舉起酒杯邀請月亮一起來喝吧。 讀的時候思考了許久,到底誰是那個第三人? 讀詩的人孤獨日子過長了,便與詩人起了共鳴,有一天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曠達不羈的詩人把影子當成是一個人,月亮也是一個人,自己又一個人,於是,在月光下喝酒的,一共就有三個人了。

  4. 2006年2月25日 · 這時就需要先將布收拾平整,這道工序就是搗衣了。 順便說一句不僅新布需要而且舊棉衣舊棉被舊床單等在拆洗之後也需要一下這也正說明搗衣的目的在於使布料變得平整既美觀又容易縫製金性堯先生在唐詩三百首新注卷一子夜吳歌的註釋中即將搗衣解釋為把將裁之帛或縫製好之衣放在石砧上以杵搗使平服。 」不過,縫製好的衣物是不需要,也不能再搗了。 如何搗衣? 搗衣需有木杵、石砧兩物。 《太平御覽》卷七六二引《東宮舊事》:「太子納妃,有石砧一枚、搗衣杵十枚。 」這雖是禮儀上的點綴,卻也說明了古代搗衣所需之物。 北魏溫子升《搗衣》詩中也說「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淒涼。

  5. 2019年5月26日 · 它選的作者是: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杜牧、孫樵。 這名單無可厚非但為何漏了李白李白以詩見勝但散文亦屬一絕。 回想我讀小學時,學校有自編國文課本。 其中最吸引我們的就是選了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與韓荊州書》。 這兩篇文章,不是自誇,我只看一遍,便懂得背了。 這對於一個只四、五年級的小童,影響至大。 因為讀《鄭伯克段于鄢》等《左傳》之文,實在沒甚興趣,也難於琅琅上口。 記得,五年級時的班主任梁偉才,教學另有一手,他強調要背書,並說,此時不解,日後便懂。 有次,他突擊測驗,要逐個背誦授過之文,不懂者要打手心也。 於是人人自慄自危,在座上猛翻書。 可是臨急抱佛腳,如何可以過關? 果然,同學站在他跟前,他隨口說一篇,便要背誦;結果是啪啪有聲,不少同窗吃災。

  6. 2016年9月13日 · 2016-09-13. 古黃鶴樓已毀,現時的乃建於一九八零年代。 作者提供. 黃仲鳴. 遊武漢皆因黃鶴樓如果錯過真是人生一大憾事知道黃鶴樓皆因唐時崔顥一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童年已讀過了。 如此韻律鏗鏘,節奏明快,淺顯易明,一讀就識背了。 據說李白登上黃鶴樓時,看到崔顥的詩句後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於是揮揮袖,無作而去。 但其實,李白亦有關於黃鶴樓的詩,且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題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就是孟浩然。

  7. 2019年8月31日 ·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五歲,發蒙讀書。 《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 李白喜遠遊。 他曾經自白:「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開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故鄉踏上遠遊的征途。 次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沿長江而下,第一次登上廬山。 據廬山博物館資料顯示,李白從二十四歲開始到五十七歲,一生中先後五次登臨廬山,寫了《望廬山瀑布》等多首廬山詩。 他的五老峰情愫,在《登廬山五老峰》中,充分表達,流露無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