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8月21日 · 7月的一個艷陽高照的正午,一群年輕人,群聚在華山文創園區的紅磚區廣場上,拿著書、標語與布條,奔跑了起來。 居中領頭的白衣女孩神情急切而堅毅,身後的同伴則高舉著「READ READ READ! 」看板,在高溫熱浪中,他們揮灑著汗水,身體力行地詮釋出一場革命抗爭的場景。 這是平面設計師陳世川Gelresai Chen,為今年華文朗讀節主題 「讓想像力自由」 ,所設計出「帶著書本上街頭」的主視覺畫面。 為此,他特地找來好友如演員李劭婕、導演蘇三毛、音樂人郭耿銘、吳雋然、吳穎然及20多位群眾演員來協助拍攝,由知名攝影師陳又維拍攝,以1968年法國青年革命為意象發想,堅定地表達出本屆朗讀節的行動宣言:「年輕人將以朗讀發動革命,掀起書業的社會運動! 態度,一眼就要決定.

  2. 2017年7月13日 · 122年前的七月在新竹山區有一位年輕人率領數百名義勇軍迎戰日軍最後不幸被俘隔日於獄中吞食鴉片膏自盡死時年僅19歲他的名字叫姜紹祖

    • 自動化音樂展演的可能性
    • 真實與虛擬合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
    • 不放槍、不搶拍的自動伴奏系統
    • 訓練 Ai 自動生成虛擬音樂家動畫形象
    • 進階挑戰:由聽覺到視覺的跨感官轉換
    • 如何成為音樂資訊研究者?
    •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簡稱 AI)技術日新月異,不只打敗人類圍棋高手,現在更用在醫療、交通、金融、資安各領域,遍佈了你我的日常生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蘇黎讓 AI 又多了一項新技能:自動化音樂展演。「虛擬音樂家系統」創造出具有動畫形象的虛擬人物,配合真人一同演出,而且演奏動畫和音樂伴奏皆可自動產生。未來,經營 VTuber(虛擬 YouTuber)背後可能不再需要龐大製作團隊,只要專注在企劃和劇本,其他讓 AI 幫你一鍵生成!

    虛擬音樂家系統,這是蘇黎與其團隊最近的研究成果,他將 AI 應用到音樂表演現場,並試圖推展到整個多媒體產業。這套系統已實際在舞台演示,並與多個音樂展演團隊合作,包括:沛思文教基金會、清大 AI 樂團、長笛家林怡君、口口實驗室等。 以近年蘇黎舉辦的音樂會為例,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台上親手彈奏著貝多芬〈春〉第一樂章伴奏部分的真人鋼琴家;另一個,即為該場演奏的特別之處:正在螢幕裡演奏主旋律的虛擬小提琴音樂家。這場表演是人類與「虛擬音樂家系統」的巧妙組合,真人鋼琴家彈奏的過程中,虛擬音樂家系統除了負責合奏,同時還要生成螢幕上虛擬演奏者的動畫身影。

    虛擬音樂家系統的「自動伴奏」,不同於卡拉 OK 的機器伴奏,演奏者不需配合伴唱音樂,而是程式控制伴唱音樂以配合演奏者,讓演奏者自由詮釋樂曲。但因為要配合真人演出的現場發揮與不確定性,自動伴奏的運算必須又快又準。蘇黎指出,這也是研究中比較具有挑戰性的部分。 舉例來說,想要跟人合奏,首先要確定能同步開始,這個重責大任就由自動伴奏系統中的「音樂偵測器」擔綱。「音樂偵測器是偵測音樂什麼時候發出,但現場會有其他聲音,不可以讓機器聽到雜音就以為演奏開始了。」蘇黎說,因此團隊會先將整個樂譜,輸入到虛擬音樂家的自動伴奏系統中,並在演奏會場早早就讓系統持續待命,只要音樂偵測器偵測到樂譜的第一個音,伴奏隨即啟動。 自動伴奏系統在確認演奏開始之後,馬上又有另一項任務:追蹤音樂進度。因為每位音樂家會有自己的演奏風格...

    現場音樂表演是影音的雙重享受,所以虛擬音樂家除了擁有自動伴奏的「聲音」,還需要擁有將表演動作形象化的動畫「影像」。 真人音樂家演奏時,不論是情感的表達、與其他合奏者及觀眾互動、還有操作樂器的動作等,都存在個人差異,沒有一套固定標準。例如拉琴的手勢,10個音樂家可以有10種不同的習慣。因此蘇黎與研究團隊採取的方法是:取得大量影音資料,讓 AI 學習如何製造虛擬音樂家的肢體動作。 首先,徵求多位專業小提琴演奏者,穿上有標記點的特殊衣服,站在有動態捕捉裝置的空間中,演奏不同風格曲目。蘇黎使用的 3D 動作偵測技術,會偵測音樂家全身骨骼的關節點,作為虛擬音樂家動畫生成的訓練資料,並在訓練動畫生成模型的過程中,重點關注持弓的右手如何移動。 在訓練 AI 與生成動畫影像的過程中,需要卷積神經網路來協助完...

    自動生成聲音和影像後,研究團隊還有一個更進階的目標。「我們想讓機器聽到某一首歌,就聯想到一幅畫。但坦白講,這種音樂到視覺風格轉換(music-to-visual style transfer)非常困難。」蘇黎說。當初有學生向他提出這個構想,想要訓練 AI 將音樂與畫面連結。只是這設定一開始就困難重重,因為最重要的訓練資料幾乎是無法取得。 想要讓 AI 學習聽音樂聯想畫面,就必須要有真人示範,聆聽音樂並畫出心中所浮現的畫面來當作訓練資料。找人聽音樂不難,但找來的人未必善於繪畫;即使花大錢請畫家參與實驗,人少沒有代表性,人多則風格又可能大相逕庭。「演奏動作還有跡可循,但大家聽音樂腦補的畫面都不一樣,這樣是沒辦法當作訓練素材的。」蘇黎點出其中關鍵。 研究團隊決定退而求其次,改成在一組音樂跟一組影像...

    在虛擬音樂家系統之前,蘇黎與實驗室團隊(音樂與文化科技實驗室)在自動音樂採譜方面的研究已經有豐厚成果,他們研發出開源工具《Omnizart》。 它具備當前全世界最多樣樂器組合的分析功能,只要輸入一段音樂,不管是鋼琴獨奏、多重樂器、打擊樂,還是和弦辨識、節拍偵測,甚至是困難的人聲處理,都會幫你分析。 「像鋼琴這類樂器的話,是音樂進去《Omnizart》,生出 MIDI;而人聲進去會輸出成供電腦判讀的數位資料。」蘇黎解釋,透過這些數字化的音訊數據能了解每一瞬間的音高變化,或是泛音、抖音等手法。研究自動採譜 AI 是因為,蘇黎想探究如蕭邦的夜曲等,這些百年來不斷被重複演奏超過千百次的古典樂,在不同時代、風格迥異的音樂家手中究竟是如何被詮釋。 而這次蘇黎用 AI 創造虛擬音樂家系統,同樣也是源於本身...

    【你也擔心被搶走工作嗎?】AI 其實沒這麼聰明,日本實驗證明「人工智慧」考不上東大 人工智慧能不能像人類一樣創作呢?美國舉辦另類「圖靈測試」 人工智慧已可媲美人腦,接著我們要思考機器人「道德性」該如何定義 (本文經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今晚,想來場臨時音樂會?讓 AI 虛擬音樂家幫你實現!〉。首圖來源:bruce mars)

  3. 2019年11月21日 · 從一個小小的地下樂團到成為韓國的國民樂團」,再到足以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HYUKOH使人們重新定義流行音樂重新思考所謂的主流非主流」。或許從HYUKOH無法被定義的音樂中每一個獨特的無法被定義的生命也都能獲得感動與共鳴

  4. 2015年12月28日 · 描述一段當年 228 事件最終戰役的台灣神話故事,蔣中正派遣的國民黨軍從基隆與高雄分兩路屠殺血洗台灣人民,南北夾抄,最後讓中台灣青年組成的民兵「二七部隊」引至平民較少的南投埔里交戰。 南投醒靈寺內通靈的少年家將「潘正源」,為了保護夥伴的性命、打倒暴政,前往地府偷竊生死簿。 台灣民兵最後被六十倍的國民黨軍隊所滅,潘正源最終被鬼王制服判刑,永遠只能在地府看著故土的同胞被暴政屠殺、凌虐、輪迴、誕生、滅亡,永無止境的悲命輪迴。 赤紅太陽落 換 慘白日頭升.

  5. 2014年10月1日 · 香港的街頭運動。 (圖片來源:Flickr,原作者:bluuepanda) 香港的流行音樂早期還是以國語及英文歌曲為主流,直至 1970 年代,許冠傑正式開創粵語流行歌曲,用他那詼諧、深刻的歌詞,介入市井小民的生活,並相當受到歡迎。 例如,他當年最賣座的唱片《半斤八兩》,同名主打歌〈半斤八兩〉幽默唱出小人物的無奈心聲:「我們這群打工仔/到處奔波簡直是折磨腸胃/賺那麼少錢/到底月底怎麼夠用/真是非常倒楣……」 許冠傑 – 半斤八兩. 如果許冠傑打破粵語流行歌給人不入流的刻板印象,那麼羅文所演唱的〈獅子山下〉則建構出香港人集體的認同情感,被譽為香港非官方代表歌曲。

  6. 2014年9月17日 · BuzzMusique 2014-09-17. 《Abbey Road》LP Cover,圖片來源:http://www.dominic-brown.com/. 〈BO 導讀〉:披頭四樂團在搖滾樂史上的重要地位無需討論,許多經典的歌隨著年歲增長再聽,別有另番體悟!. 你最近的生活疲累又沮喪嗎?. 推薦你一定要聽聽這首─《Here Comes the S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