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3日 · 國外的觀察發現新冠肺炎感染者康復後約有10%會出現新冠長期症狀,最常見的是疲倦、勞動後症狀惡化、注意力不集中與呼吸短促等。 在門診醫師評估診斷後,除了給予藥物與氧氣治療外,可轉介給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可以藉由評估患者的肌力以及居家環境,設計適合患者的運動,配合呼吸運動、肌力與肌耐力之訓練,並教導個案學習透過自我調整步調,進行適當安全強度的居家運動,協助患者漸漸回復原本的生活功能。 新冠肺炎疫情中就醫的新選擇. 在疫情防治措施下,人與人的接觸進行面對面的治療變得困難。

    •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正常出國?」 陳建仁:「醫療人員不是先知,但我們可以繼續努力。」
    •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僅防疫,也大大降低感冒機率
    • 推薦閱讀

    防疫政策的成功能有效阻止疫情擴散,同時民眾日常生活也會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但被問到何時才能安心出國旅遊時,陳建仁院士表示:「這個問題就像在祈禱時詢問天主一樣。」陳建仁認為醫療人員不是先知,無法預知疫情何時能正式宣告結束,或許等到全世界的疫情都能得到控制的時候才會比較安全。 同時更進一步指出,中東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近日宣布歡迎全世界的人去旅遊,原因就是他們的疫苗接種率幾近 100%,因此未來能開放旅遊的 一定是疫苗接種率高、且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 「一般來說,如果接種率高達七成就可以放心;台灣已經到了 81%,希望再拚一下、繼續往上提升。」但是當其它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依舊低於七成時,該怎麼辦呢?陳建仁表示:「這就是台灣必須幫助其他國家的原因。」

    面對來勢洶洶的 Omicron 變種病毒,陳建仁向國人喊話,「防疫三寶:快篩、疫苗、口服藥物」已經準備好了,只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以及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良好防疫習慣,就無需驚慌恐懼。 此外,他也呼籲國人一定要施打疫苗,且打滿第二劑後一定要再打第三劑,「不是疫苗沒有效,而是打了第二劑後若沒有進一步調整,中和抗體就會下降,碰到強勢的 Omicron 就有突破性感染的風險」。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比喻,打疫苗就像學生考試,打了 2 劑就像是平常有在預習、有很好的實力,但 Omicron 就像是期末考,預習是不夠的,還要再用第 3 劑疫苗複習一下。」 謝世良研究員同時也分享了身邊友人的故事,「耳鼻喉科的朋友告訴我說:你知道嗎,你是我今天的第一個病人。」表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

    追加第三劑時間到了怎麼選?兒科醫師從保護力推估,製表建議「選擇」順序! 【Omicron 最新資訊】美國防疫專家佛奇從 3 面向分析:傳染力、重症率與免疫逃脫程度 【讓我的瑞士家人全中的 Omicron!】這次的新冠變異株能讓我們得到集體免疫力嗎? (本文為 時報文化 新聞稿,原文標題為 〈Omicron 強勢來襲、台灣又要三級警戒了嗎?—— 讓「大仁哥」陳建仁告訴你台灣防疫的下一步!〉。首圖來源:時報文化提供)

  2. 2020年4月9日 · 分享本文.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企業正面臨工廠停工、供應鏈斷鏈、商店歇業等課題,許多企業透過遠端上班措施、人員健康控管措施、調整供應鏈等方式面對疫情衝擊。 以上是面對疫情的「短期」措施;但僅應對短期還不夠,企業該如何打造更有彈性的供應鏈,面對「中長期」的疫情衝擊? 顧問公司麥肯錫提出《Supply-chain recovery in coronavirus times—plan for now and the future》報告,指出 6 項供應鏈業者可以採取的措施,應對供應鏈危機: 一、建立供應鏈的透明度,列出關鍵零組件,找出供應的源頭,並思考替代方案。 二、建立可取得的存貨,包含備料和售後庫存,確保供應鏈斷鏈後仍可讓生產線運作,提供產品給消費者。

  3. 2021年5月24日 · 去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爆發的時候物理學博士科學教育 freelancer Aatish Bhatia 與 YouTube 頻道《 Minute Physics 》合作,做了一張圖表、一個 網頁 與一支 影片 ,顯示全球的疫情狀況,也給出「疫情何時結束」的參考答案。 網頁 傳送門. 從圖表可以看到,不管確診病例數多少,世界各國的疫情軌跡都會遵循一條趨勢線,若疫情得到控制,軌跡就會出現「懸崖式的滑落」,並且脫離趨勢線。 因為不管病例數多少都適用,所以是相對可靠的判斷依據。 圖表 3 大特徵:用對數呈現資料,將重點放在確診病例數變化. 1. 用對數尺度繪製圖表(Use a Logarithmic Scale)

    • 張竹君疫情1
    • 張竹君疫情2
    • 張竹君疫情3
    • 張竹君疫情4
  4. 2020年2月4日 · 台大化學教授用動力學模型並用先前發生的SARS登革熱案例驗證解釋武漢肺炎疫情可能將在何時結束而台大教授的科學推估也讓網友讚: 「嘆為觀止」、「真的是跪著看完這篇」 。 附註:本篇主要是作為教育用途,嘗試以理科教科書中教過的觀點來幫助大家理解疫情的可能進展。 (責任編輯:謝佩如)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文/ 徐丞志 (台大化學系助理教授) 「老師,請問武漢肺炎疫情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這是昨天我學生問我的一句話。 我當下回應是,我不是公衛和流行病學專業,所以我無法回答。 不過學生問的這個問題,其實從化學課本中教過的知識,或許就可以嘗試來回答。

  5. 2021年6月21日 · 2021-06-21.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隨著疫情肆虐全球推動 智慧醫療 加速發展,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更樂觀認為,智慧醫療能是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 其實早在疫情前,各大科技龍頭就開始投入資源發展智慧醫療,市場對於 AI 賦能醫療智慧化的願景懷有極高的期許,只是隨著 IBM 在今年初傳出考慮出售 Watson Health,到現在 Google 也被爆出 3 年的發展下營收仍處在虧損的窘境,智慧醫療真的走得下去嗎? (責任編輯:許雅琦)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連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又一科技巨擘,在醫療 AI 行業面前鎩羽而歸。

  6. 2021年8月19日 · 5 月 15 日,台灣一口氣爆發 180 例本土新冠病例,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全民抗疫戰爭正式開打! 隨後長達幾十天的時間,台灣本土確診病例都 300 起跳;而為了揪出潛藏病例,醫檢單位也日夜不休,從上萬個檢體中找出病例。 然而在龐大的壓力之下,醫檢單位的檢驗量能逐漸吃緊。 醫療單位苦撐了幾週,終於在 6 月,盼到了強力支援:高通量 PCR 自動化檢測儀。 過往,醫療單位採用半自動核酸萃取機與 PCR 反應儀,需要透過人工的方式,將病毒去活化並萃取 RNA,才能透過儀器檢測是否有新冠病毒。 而高通量 PCR 自動化檢測儀採用機械手臂,讓檢驗流程全自動化,醫檢人員不需要人工處理檢體,檢驗量能因而提升 5 倍以上,大幅提升台灣的抗疫能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