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延驊醫師表示腎細胞癌發生原因不明但應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患者平均年齡為60多歲雖也有10多歲患者但比例不到10%腎細胞癌早期幾乎無症狀許多患者意外發現罹病如追蹤肝臟健康透過超音波發現腫塊早期腎細胞癌可透過手術切除存活期幾乎和一般人相同若晚期才確診存活期剩26至28個月除手術要再搭配標靶藥物治療。 【先了解】抽菸易增風險. 飲食西化是腎細胞癌危險因子之一,建議少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以免造成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易增加罹癌風險。 也要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以免增加罹癌風險。 晚期才有症狀. 腎細胞癌早期無症狀,晚期才出現血尿、後腰疼痛,許多患者進行其他檢查發現罹腎癌,近來早期確診患者較多,僅2至3成確診時是晚期,死亡率卻沒下降,因晚期患者存活率低,且易復發。

  2. 她開始愛上跳舞與合唱,生命有了重心,知道如何善待自己。 更從一個有癌因性抑鬱的病人,成為了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志工。 張國龍的妻子正是倩如。 (圖/通過參與「癌友關懷教育中心」的身心靈康復課程,癌友能試著自我覺察,練習成為自己的賦能者。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創新,也開始擴及線上。 近年來,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出全台首款專屬癌友互動APP:《台癌e照護》,協助癌友於線上完成學習與諮詢。 該款APP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以簡明流暢的頁面,讓癌友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癌別的衛教知識。 APP中的所有資訊,也都是由醫護顧問團親自製作,為癌症知識的真確性做足把關。

  3. 口腔癌是一種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其中環境因素在口腔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嚼食檳榔、抽煙、喝酒這些都是引發口腔癌的重要因素。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嚼食檳榔者若再加上抽菸、飲酒則得口腔癌的機率增加為常人的123倍。 而長期嚼食檳榔導致癌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檳榔或其添加物所釋放出的成分,這些成分會對口腔黏膜造成機械性和化學性的傷害,因而引起口腔黏膜一連串不同程度的變化,最後造成白斑症之癌前症兆,甚至造成鱗狀上皮細胞癌,所以避免嚼食檳榔是杜絕口腔癌的有效方法。 口腔癌是一種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其中環境因素在口腔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嚼食檳榔、抽煙、喝酒這些 ...

    • 幽谷伴行:及時辨識自殺意念
    • 支持的力量:與他「同在」
    • 連結社會資源:提供更完整且持續性的協助

    癌症病患自殺的因素主要有四項:(1)經濟負擔沈重,不願拖垮全家、(2)心理痛苦指數高,不如早點解脫、(3)生活品質下降、與理想人生頓生落差、(4)認為癌症是絕症,絕望感強烈。在一種或多方壓力的突然來襲下,癌症病友最先陷入的情緒是「憂鬱」;而在自殺防治中,憂鬱情緒是非常重要的警訊。「憂鬱者未必會自殺,但自殺者多半憂鬱」,在自殺最後的瞬間,沮喪和無望感,常是自殺者關鍵的心情。如果發覺病友開始出現以下幾個特徵: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對原本有興趣的人事物失去熱情,出現行為倦怠、動作遲緩、注意力下降、猶豫不決、負面思考、失眠或嗜睡、體重驟減或遽增等,皆可能是因為他正陷入在憂鬱情緒的漩渦之中;而一個人在憂鬱狀態中,常會感受到生活一團亂、心情墜入到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自覺無法掌控事件與自己(失控感),自覺孤獨...

    當一個人深陷困境,萌生自殺意念時,及時的關懷與陪伴,可減少其無望感和孤獨感,可使其感受到愛與被愛,覺得被重視與被接納,能重新看待困境與自己,重拾對人生的掌握感;但一般人害怕與當事人談論「自殺」,認為會加深對方的自殺意念。事實上恰好相反!透過真誠地傾聽生命中的困境、理解「自殺背後的種種感受與想法」,反而具有同理與療癒的功能,如何給予病友有效且及時的協助,可採取以下「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因應方式: 1. ▲ 一問 (to ask):主動上前詢問、給予關懷並積極傾聽。 如:「你今天看起來好像有心事,願意和我說說嗎?」,以關懷的態度、減少個人過多的價值判斷去接觸病友,認真聆聽當事人說話背後的感受,試著把焦點放在問題本身。傾聽病友所說的每一件事,對「自殺意圖」做確認及再澄清;對病友而言,「被聽到」本...

    當我們陪伴病友們走在生命的幽谷時,是一段歷程、也是一條漫漫長路, 除了助人工作者有自殺防治的專業知識外,適時連結相關的社會資源,亦能提供病患更完整且持續性的協助。目前全國自殺防治安全網的建置,包含各地區生命線、各地區心理衛生中心、各地區精神醫療責任醫院、及24小時自殺防治直撥專線等;全國各社政、民政單位之社會福利補助,如經濟補助、康復輔助品、心理諮詢機構、交通協助等,亦可多加利用。 諮詢專線: 1. 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諮詢專線: 1 9 9 9 轉8858(幫幫我吧) 2. 2 4 小時 生命線:1995(要救救我) 3. 24小時 張老師專線:1980(依舊幫你) 4. 2 4 小時 安心專線: 0 8 0 0 - 7 8 8 9 9 5 ( 請幫幫、救救我) 5. 24小時 緊急...

  4. 文震表示,傳統的化學治療是攻擊腫瘤DNA的合成,不具有專一性,好壞細胞通殺,平均存活期約6~12個月,長期存活率較低。 如今,肺癌治療進入「客製化」時代,每個病人的腫瘤基因變異不同,用藥及治療策略就不同 。 精準醫學的標靶治療是阻斷訊息傳遞,導致癌細胞生長訊息受阻,進而消滅帶有該標靶分子的腫瘤細胞,具有專一性、副作用小且好處理的優勢,缺點是治療一年左右就會產生抗藥性,需針對抗藥基因再設計新一代的藥物加以對付,以「攻擊腫瘤—突變—攻擊突變腫瘤」的循環,終身與癌共存。

  5. 張維宏 諮商心理師. 罹癌往往不單單是一個人的事情,其實與癌友親近的家人、朋友都將與癌友一同走過這個重大的生命歷程,不同的角色差別在於各自身處於不同的角度與位置。 這裡想分享一些我認為不論是癌友以及親近的家人朋友都可以共同學習與探索的方向。 檢視自己面對死亡的態度與焦慮. 除了癌友以外,掛心癌友的親密家人與朋友在這樣的重大事件上可能也隱含了自己面對死亡的焦慮。

  6. 駱李娟娟 (乳癌)-在生命轉彎處、歡喜看待人生. [乳癌/第四期] 每個人的際遇都有不同的故事,故事的起起落落,都是一部血淚史,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讀。. 回顧我自己的故事,滄桑之中帶有一些堅強。. 24年前我經由媒妁之言結婚,先生在小鎮經營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