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28日 · 粵劇大老倌吳仟峰仔哥與廖國森森哥多年來合作無間,《十奏嚴嵩是兩人的拿手好戲二人將施展渾身解數互相鬥唱鬥戲首次與班主施姐合作仔哥透露為今次演出親自稍作修改編寫務求出來效果更為精彩

    • 活現邊緣人物生存形態
    • 昆蟲卑微卻有生命力
    • 活潑方言 滿載生活energy
    • 「齋茶」為什麼「油多」?

    「昆蟲系列」在1997年到2001年間完成,當時5個劇本逐年上演,順序是《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螞蟻上樹》、《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螳螂捕蟬》及《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5個劇本中,《雞》、《三》及《在》均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劇本獎,而餘下兩個劇本則獲提名。《潘惠森劇本集.昆蟲系列》主編潘詩韻認為,「昆蟲系列」的人物雖然受困於大環境卻努力匍匐前進,他們在潘惠森筆下故事中艱難地生存着,但潘惠森寫的奇幻情節也讓角色及劇場觀眾有希望的想像,她相信現時出版書籍能助讀者思考當下處境。

    在唐樓小巷茶檔工作的兩母女、酒樓中打瞌睡的企堂與滑頭的推銷員、匿藏在旅館的兩個殺手……潘惠森的劇本總能為身在社會邊緣的人物,安排趣味盎然的場景。他以昆蟲為意象,因為牠們卑微卻有生命力,潘惠森小時候就常觀察曱甴,很了解牠們的習性,當時憑直覺把曱甴寫成《雞》人物的比喻。至於場景,多來自他的體驗,《螳》的殺手之一是電梯學徒,是潘惠森休學時的工作;《螞》中的推銷員,是潘惠森去做戲劇節評判上酒樓時的親身經歷。雖然劇本中很多虛構情節,但潘惠森說「虛構來自生活」。 潘惠森談到自己寫劇本的美學,是要表演像沒有編劇般,沒人組織一個起承轉合的故事結構,「事件在生活中如何發生,就怎樣發生在舞台上」。他以這年代常見的「手機直播」為比喻,說自己的作品與「直播」的質感相似,他所做的就是用劇本直播小人物生活,盡量隱藏編劇...

    今次劇本集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聯合出版,書中包含原裝廣東話劇本,以及可以用國語表演的書面語劇本。潘詩韻認為廣東話劇作較難出版,因為讀者較少,潘惠森也因此沒把出版劇本一事放在心上,只是專注於自己的創作。 在翻譯廣東話劇作為書面語的過程,眾人表示遇到不少困難,因為潘惠森的劇本總是用上大量香港地道語言,潘惠森說因為「方言是很接地氣的,接觸一個地方的人生活的energy」,這樣劇本寫起來比標準化語言更活潑,他又說道:「這種活潑的本質是更適合戲劇的。」戲劇是演員在舞台上,呈現人物生活剪影的過程,語言反映地方的文化語境,使用方言使人物更形象化。

    「昆蟲系列」第一個劇本的劇名,《雞春咁大隻曱甴兩頭岳》,已有幾個詞要翻譯,「雞春」是雞蛋,「曱甴」是蟑螂,「兩頭岳」是指頭向兩邊擺。其他翻譯難題包括殺蟲劑「殺牠死」,翻譯後如何保留「暴力」的語感?如何解釋「朝見口晚見面」中微妙的熟悉與陌生感?還有「齋茶油多」,香港團隊策劃及編輯陳國慧分享趣事,當香港團隊解釋完齋茶是「什麼都沒加的茶」後,台灣方面的主編于善祿問道,為什麼「齋茶會有很多油呢」?翻譯過後,雖不能完全保留廣東話劇本的神髓,卻能讓這些劇本在華文世界中走得更遠。●

  2. 2024年2月25日 · 【明報專訊】動畫《鴨仔也移民》現正上映,主角綠頭鴨一家一直在池塘安然生活,直至一群遷徙野鴨不期而至,啟發他們飛往未知的國度探險。 現實當然沒那麼戲劇性,野鴨遷徙出於本能,飛越數千里是其生存之道。 香港每年冬季迎來一兩萬隻野鴨到訪,本文介紹牠們的生活習性,亦探討濕地減少,如何威脅包括野鴨在內的所有遷徙水鳥。 天水圍明渠 人鴨距離最近. 電影中的綠頭鴨也會在香港現身,同樣會遷徙。 香港觀鳥會高級研究主任李鍾海說,香港錄得綠頭鴨的數量較少,1年最多十多隻。 綠頭鴨雌雄易辨,雄鳥綠頭黃嘴,軀體則呈淡灰色;雌鳥的羽毛則大致褐色,嘴有橙色斑。 整體來說,香港曾經記錄過36種鴨科雀鳥,當中34種有遷徙性,至於每年穩定記錄則有大約13種。 哪裏可以找到鴨仔的蹤影?

  3. 2024年3月31日 · 美孚新邨所在地本來是美國巨企美孚石油(Mobil)的石油貯存庫,因阻礙葵涌高速公路興建,政府提出換地方案作補償,不單撥出青衣土地供貯存庫搬遷,還允許美孚石油重新發展原址餘下的36英畝土地。 當時代表公司與港英政府磋商的,是美孚石油執行董事宋啟鄖。 其背景符合韓墨的「跨商定義」:生於漢口,曾在美國聖母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留學,曾加入美軍並取得美國國籍,並在1953年移居香港。 當年美孚新邨這投資計劃在香港史無前例,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是美孚石油在全球踏足地產發展的首個嘗試。 時值1960年代,不難想像遠在美國的總公司會顧慮香港前路和政治穩定性,特別是1965至1966年間正推進美孚新邨項目之際,香港爆發銀行危機與社會暴動,嚴重打擊地產業。 象徵香港市民中產夢.

  4. 松餅又稱松片色彩鮮艷是一款以大米粉揉成的糰子包着豆子芝麻花生等餡料的甜食傳統松餅會放在松葉上蒸熟亦有人以水煮再撈起沾上麻油。 像冬至的台灣,有些家庭會習慣全家一起搓湯圓,韓國家庭的婦女會在中秋前夕或當天,一起揉松餅,松餅用上大米粉再混合抹茶粉、紫薯粉或紅菜頭等天然色素,製成外皮,搓揉十分費力。 令我想起大學三年級時,與三數名韓國交換生在台灣過冬至,那兩個女生熟練地包湯圓的手勢,或許是從小做松餅練習而來的,而這種「賢淑」的形象也是社會刻板定型女性的一種吧。 現時煎餅用料十分隨意.

  5. 在青縣時,Sumiko是沉默害羞的小女孩,沒料到20出頭來香港教日文,讓她發掘自己的才華和承傳母親的廚藝。 Sumiko以流利的廣東話說,她在親子網站iammama示範的菜式有451個視頻,餸菜都是非常簡單,以安全好味,10分鐘有得食為主。 初時記者擔心訪問日本人,氣氛會否很拘謹,但Sumiko全程笑瞇瞇,就連家庭相簿也帶出來,給我們翻拍,開朗隨和。 「今天這樣的自己,離開青,還要去到這麼遠的香港,是以前的我無法想像的。 聯繫在港同鄉 分享生活信息. 那年,她離開青縣往日本南部讀大學,衝出去原因初時只為尋找較溫暖的地方,感受沒那麼冷的冬天。 Sumiko說:「青縣很美,但冬天很大雪,很冷啊! 我怕冷!

  6. 2021年8月29日 · 這名移民不止進駐香港足迹遍佈美國及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牠們跟原生蝸牛爭奪食物生存空間吃光人類的農作物花卉甚至會吃水泥牆為蝸牛殼吸收鈣質破壞力之強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1969年美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