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段祺瑞 (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 啟瑞 ,字 芝泉 , 安徽 六安 人,祖籍 江西 饒州 , 中華民國 政治家 ,歷任 參謀總長 、 國務卿 、 國務總理 、 臨時執政 。 在任期間,反對 帝制 、 總統制 ,再造共和,提倡 責任內閣制 ,主張武力 統一中國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帶領 中國 成為戰勝國,並迫使 外蒙古撤治 。 下野後隱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 著有《正道居集》。 生平 [ 編輯] 早年 [ 編輯] 段氏祖籍江西饒州,明末遷英山,清初遷安徽壽縣,清末再遷安徽六安。 祖父段佩,屬李鴻章組建的淮軍,以軍功累提督,授振威將軍,曾殺當地土豪劉楠、劉樞,與劉家結怨。 父段從文,在鄉務農,母范氏。 [1] 幼年及入伍 [ 編輯]

  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段祺瑞 (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 启瑞 ,字 芝泉 , 安徽 六安 人,祖籍 江西 饒州 , 中华民国 政治家 ,历任 參謀總長 、 國務卿 、 國務總理 、 臨時執政 。 在任期間,反對 帝制 、 總統制 ,再造共和提倡 責任內閣制 ,主張武力 統一中國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带领 中国 成为战胜国,并迫使 外蒙古撤治 。 下野後隱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 著有《正道居集》。 生平 [ 编辑] 早年 [ 编辑] 段氏祖籍江西饒州,明末遷英山,清初遷安徽壽縣,清末再遷安徽六安。 祖父段佩,屬李鴻章組建的淮軍,以軍功累提督,授振威將軍,曾殺當地土豪劉楠、劉樞,與劉家結怨。 父段從文,在鄉務農,母范氏。 [1]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4年5月3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段祺瑞 (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 启瑞 ,字 芝泉 , 安徽 六安 人,祖籍 江西 饶州 , 中华民国 政治家 ,历任 参谋总长 、 国务卿 、 国务总理 、 临时执政 。 在任期间,反对 帝制 、 总统制 ,再造共和,提倡 责任内阁制 ,主张武力 统一中国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带领 中国 成为战胜国,并迫使 外蒙古撤治 。 下野后隐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 著有《正道居集》。 生平 [ 编辑] 早年 [ 编辑] 段氏祖籍江西饶州,明末迁英山,清初迁安徽寿县,清末再迁安徽六安。 祖父段佩,属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以军功累提督,授振威将军,曾杀当地土豪刘楠、刘枢,与刘家结怨。 父段从文,在乡务农,母范氏。 [1]

  5. 2021年10月28日 ·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啓瑞字芝泉, 安徽省 廬州府 合肥縣 (今 安徽省 合肥市 )人。. 中華民國時期 皖系軍閥 首領,號稱“北洋之虎”, 孫中山 “ 護法運動 ”的主要討伐對象。. 1916年至1920年為 北洋政府 的實際掌權者。. 1924 ...

  6. 2021年10月27日 · 芝泉老人合肥段祺瑞在兩岸點將壇上已是漸隱漸晦的人物這也是北洋軍閥在歷史大舞台上其事不彰其行多遭揶揄的相聯效應驅逐韃虜口號 革命首義之旗. 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傳統君主專制轉變為君主立憲虛君共和的體制是平和順應的趨勢但在意識型態掛帥的俄國階級對立的衝擊下對外戰爭潰敗的社會崩解中君主專制是首要之惡立憲的嘗試成為風中殘燭留下了一片荒塚。 而在法國,封建階層的貧富仇恨,歸根究柢是君主專制之惡,暴烈的革命怒火遍地燎原,幾無可能有理性的空間考量走向君主的立憲。 這兩個特例都不同於中國,革命派沒有強烈非去除專制君主不可的意識型態,社會的貧富也未必有憤怒的火花要把君主送上斷頭台。

  7. www.wikiwand.com › zh-hant › 段祺瑞段祺瑞 - Wikiwand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啟瑞字芝泉安徽六安人祖籍江西饒州政治家曾出任國務總理參謀總長邊防督辦臨時執政在位期間反對帝制總統制提倡責任內閣制主張武力統一中國迫使外蒙古撤治下野後隱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 著有《正道居集》。

  8. 段祺瑞出身行伍,然有一定文史修養,晚年尤好創作詩文,先後結為正道居諸集章士釗(18811973)為收錄段祺瑞散文的正道居感世集作序,論云:「惟公偶操柔翰,雅善名理,每有述作,伸紙輒千數百言。 以釗少解文墨,屬令洗伐。 釗亦以此道非公所長,意存獻可,而反覆視之,轉無以易。 造意初若不屬,細審其脈自在。 選詞初若生硬,實乃樸茂,非俗手所能。 」1 復如徐一士(1890– 1971 )論其詩文云:「文學非所長,然頗留心翰墨,所作亦有別饒意致者。 」2其後《正道居感世集》正續集、《正道居詩》正續集合編為《正道居集》。 如段祺瑞〈自序〉所言,《正道居集》所收詩文皆「有關世道人心者」。 段氏且希望此書一出,「庶幾聖經賢傳,精意煥發,奠安海內,極於四遠,冶世界於一鑪,咸沐大同之化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