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 概览
    • 历史沿革
    • 造纸影响
    • 造纸方法
    • 起源争议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 [2],蔡伦不仅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且其发明的造纸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多种类型的纸中,只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上专家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

    早期雏形

    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 关于造纸起源,大体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发明了纸,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在考古学新发现以前,此说千年来颇为流行。其二认为蔡伦之前的西汉已有纸,主要依据现代考古发现。这是从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西汉麻纸(前49年)并提出西汉造纸说承袭下来的观点。1949年以来,两种观点各抒己见。 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西汉古纸;1957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专家认为,在“蔡侯纸”未发明之前,麻纸的使用价值不大 [2] [4],西汉是麻纸萌芽阶段,纸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欠佳,不足以代替简帛。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 [2]:1957年在西安市出土的“灞桥纸”基本没有经历过符合造纸要求的切断处理,并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在铜镜下的衬垫物;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出土的“放马滩纸地图”保存在博物馆后,没有机会取样做破坏性化验,因为这张“地图”能在有积水并且死者尸骨都腐烂无存的墓葬中残留下来,专家对“地图”的表面结构分析后认为并不是纸,很可能是帛。 《后汉书·贾逵传》记汉章帝于建初元年(76年),曾令贾逵选20人来教授《左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邓皇后纪》则记载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此时的纸,似已作为书写的载体。

    蔡伦造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想法,源于皇帝批改的奏折。当时皇帝批阅的奏章都是写在“简牍”上。成捆的竹简由太监用车拉来,几个人抬着放到皇帝的御案前,堆成小山,皇上每天在案几上展卷批阅,累得腰酸背疼。蔡伦整天跟着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急于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jiān)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蔡伦造纸,是他在任尚方令期间。那时,他经常到洛阳近郊收集制作材料,虚心听取建议,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的造纸术。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奏报朝廷,在和帝的支持下,大量生产纸并推广应用。后来,他因为造纸这一伟大功绩被封为“龙亭侯”,因此,人们把这种新型的书写材料称为“蔡侯纸”。

    国内流传

    “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技术 同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在产量、质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升,原料不断扩大,造纸设备得到更新,出现新的工艺技术,产纸区域和纸的传播也越来越广,造纸名工辈出。 从留存的实物看,魏晋南北朝的纸比汉代纸有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白度提高、表面更光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纸上纤维束较少,有的晋纸纤维打浆度达到70%,接近机制纸。 如果说书写材料在汉代还是简帛并用,纸只是作为新材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那么这种情况在晋代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于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人们就无须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最后彻底淘汰了简牍。东晋末年桓玄废晋安帝而自称为帝,随即下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考古发掘表明,东晋以后,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文书便不再是简牍,而全是纸了。 这时南北各地都建立有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心,生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东晋南渡后,今绍兴、安徽南部、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纸中心,纸种基本与北方相同。但浙江嵊州剡溪沿岸又成为藤纸制造中心。 为改善纸的性能,晋代已有施胶技术,早期施胶剂是植物淀粉剂,或刷在纸面上,或掺入纸浆中,这样处理可增加纸对水透过性的阻扰能力,将纤维间毛细孔阻死,或改善纸浆悬浮性。经化验,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写本《律藏初分》用纸即以施胶技术处理。而迄今年代最早的施胶纸是后秦白雀元年(384年)墓葬物清单用纸,表面施以淀粉剂,再经磨光。 表面涂布技术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黏剂均匀涂刷在纸面,再以石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表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表紧密,吸墨性好。检验发现,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年)文书纸及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用纸都是表面涂布纸,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在中国造纸技术史上是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造纸原料品种进一步扩大,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之中,造纸区遍及南北各地,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纸,满足了书画艺术的特殊要求,纸的加工更加考究,出现了一些名贵的加工纸而载于史册,并为后世效法。由于交通及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造纸技术沿不同方向向外国传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刺激了造纸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所用的原料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竹等;竹纸于9-10世纪在广东、浙江初露头角,以竹料造纸是造纸史上一大发明。虽仍主要造麻纸,但其他原料纸则比魏晋南北朝时产量大有增加,也出现更多的混合原料纸。唐代有用野麻生纤维造纸,需沤制脱胶,比用破布费事,但原料丰富,成本低廉。藤纸在唐代达到全盛期,产地不局限于浙江,青、黄、白色藤纸各有不同用途。广东罗州(今廉江)用栈香树皮造纸,名香皮纸。唐代女诗人薛涛(?—832)在四川用芙蓉皮为原料,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等多种颜色的薛涛笺,名重一时。 隋唐五代时产纸区域遍及全国。据古书记载,仅唐代向朝廷贡纸的就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11个州邑。由于产纸量大,社会上消耗量亦甚可观,只以唐内府集贤书院为例,大中三年(849年)一年内用蜀纸10000多张,抄写365卷书,这正是促使社会科学文化发达的物质后盾。 唐代可造出幅面更大的纸,纸本绘画从这一时期猛增,传世的有韩滉的设色《五牛图》,出土的有设色花鸟画及人物画。除文化及文书用纸外,隋唐五代时许多日用品也以纸制成,以代替其他昂贵材料,如灯笼纸及糊窗纸,纸的表面涂上油成为防水纸,可代替绢料。至于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纸甲、纸花、剪纸及包装纸等都可代替过去用的纺织品。唐代“飞钱”是纸币的先驱,用以代替金属货币。此外,也用纸做成纸人、纸钱为死者送葬时烧。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中国名副其实地进入了纸的时代。 五代造纸技术直接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室所出西北地区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却为一时之冠。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 •宋元时期的造纸技术 宋元时期是中国造纸术的成熟阶段。此时造纸原料又有了新的开拓,竹纸和稻麦秆纸的发展标志着造纸史中的新纪元。造纸区域、纸的品种及加工技术越来越向更广的地方发展。纸的用途在社会上再度普及各个方面。以用量而言,宋元纸大部分用于印刷。竹纸崛起的同时,大幅优质皮纸的出现也是此时期不同于前代的特点。此外,还出现了有关纸的专门著作,也是前代所无。 宋元时大量用竹纸印书,宋元刻本以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成都、江西吉州等地为中心,福建本流传甚广,多印以竹纸。 由于原料不足,晋唐时一度盛行的藤纸,至宋元逐渐退出历史舞合;麻纸只在有限地区内生产,统治地位让给了竹纸及皮纸,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的清代晚期。宋元书画、刻本及公私文书中多用皮纸,其产量之大、质量之高均远在隋唐五代之上,这也导致书画家更喜欢在皮纸上创作书画。 宋元时还制造混合原料纸,这又是一大成就。如北京图书馆藏北宋米芾的《公议帖》《新恩帖》是竹、麻混料纸,《寒光帖》是竹、楮混料纸,而其《高氏三图诗》是麻、堵混料纸。混料纸的制造具有重大的技术经济意义,可兼收不同原料之优点,是中国造纸术的一种独特的技术。 宋元时期为扩大造纸原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还采用故纸回槽,掺到新纸浆中造再生纸的工艺,得到的纸叫“还魂纸”。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名为还魂纸。”这就达到了废物利用和降低成本的经济目的。 宋元时期纸制品的广泛使用也超过唐五代,举凡纸帐、纸衣、纸伞纸被、剪纸、纸花等,应有尽有,游戏用的纸牌也深人民间。宋元时民间还有纸影戏。纸在工业生产中也广为利用,宋代烟火、火器制造中的火药筒、火药包及引线都以纸为之,而养蚕时雌蛾产卵在桑皮纸上。 •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

    造纸术既方便了人们书写,又促进了文化传播。公元7世纪造纸术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各国,造纸术的广泛传播,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2]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造纸术加速了文字的传播,扩大了文化交流,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推动了文献的生产发展。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古代

    •蔡伦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4个步骤: •明朝造纸术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界对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说法,并无异议。直到20世纪50年代,化学史家袁翰青首次挑战了这一“历世纪论”。他认为,像造纸这样一门多原料、多工序、多品种的技术,由一人发明,似乎不大符合实情。尤其是蔡伦作为一个太监,知识面有局限性。袁翰青在1954年第12期的《科学通报》上,首次提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次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工作的张德钧,撰文反驳袁文观点。

    1979年,主管造纸局的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毅之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东京造纸博物馆时,发现展览说明中说“蔡伦以前的西汉已经有了纸”非常生气,认为这与中国的历史定论不同。代表团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媒体报道陕西扶风发现蔡伦之前的西汉麻纸。从这时起,轻工业部正式介入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人的论战。

    1987年9月11日,中国造纸学会举行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大会。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说,“决不可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大会最后宣布: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为期30年的纸史争议自即日起告结束。次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纸史争议的“官方定论”。

    灞桥纸发掘人、陕西省博物馆程学华专门针对该大会点名撰写了《西汉灞桥纸的补述论证与有关问题的说明》,在这份长达17页的《说明》中,程学华详细阐释了灞桥纸的发现经过、墓葬位置、断代依据等。此外,程用了一半的篇幅“揭穿了调查组深入调查的真相”:前后三次来调查的人员均要求他改变自己原有的说法。程学华在《说明》中写道,“这是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怪事”。

    纸史委员会委员安嘉麟曾撰写文章指出,蔡伦造纸说是“历史定论”,关系到祖国尊严和荣誉,神圣不可侵犯。挑战此说已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是否爱国、维护国家尊严的政治问题。

    日本学者、东京大学教授中山茂在其书中说,“由于感情问题作祟,反对纸的西汉起源说,只好说‘灞桥纸不能以纸定论’。”

  2. 播报. --- A3纸指的是国际通用标准A3规格的纸张,其大小为297mm×420mm,是 A4纸 的2倍。. 国家标准 中图纸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A5、 A4 、A3、A2、A1、A0,其中A0到A3图幅在图纸比较常用。. 各种图号图纸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例一致,均为1.414213562,也就是2的开 根号 ...

  3.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是茄科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达2米。转基因西红柿颜色鲜红,果实硬,不易裂果。番茄茎易倒伏;叶为羽状复叶,基部呈楔形,较偏斜,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花冠呈辐状,黄色,裂片为窄长圆形;浆果呈扁球形或近球形,肉质多汁液,为桔黄或鲜红色,表面光滑 ...

  4.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化学式为(C10H8O4)n,是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酯交换或以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酯化先合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然后再进行缩聚反应制得。属结晶型饱和聚酯,为乳白色或浅黄色、高度结晶的聚合物,表面平滑有光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树脂,可以分为APET、RPET ...

  5. 功 效.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 治. 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跌打损伤 及各种炎症. 规 格. 每粒重3g. 用法用量. 口服。. 每次0.6克,8岁以下儿童每次0.15-0.3克,每日2-3次;外用研末用冷开水或食醋少许调匀涂在患处 (溃疡 ...

  6. 瑞贝卡指的是河南瑞贝卡集团公司,一家以发制品为主业、集资本运作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公司。旗下产业涵盖瑞贝卡时尚发制品、高速公路运营、投资管理、房地产开发、教育、酒店服务、水业七大领域,总部位于许昌市,主导产业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