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 香港舊時的分類回收桶是四色的,分別用來回收廢紙、鋁罐和膠,宣傳口號為:「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綠玻璃」當時在香港家喻戶曉。. [1] [2] [3] 政府為加強成效,把可回收的物品範圍擴大。. 2008年12月13日 香港環境保護署 新設計的三色 ...

  2. 2008年12月13日香港環境保護署新設計的三色分類回收桶,新塑膠製回收桶的桶口較大,可接收各種廢紙、金屬和塑膠,而且裝有自動閉合的桶蓋,桶身鑄上可回收物料的圖案,桶底有去水孔,這些裝置除了更加便利使用者,亦可避免桶內在大雨期間積水、或者因

  3. 綠在區區 (英語: Green@Community )是由 香港環境保護署 管理的社區回收網絡發展項目。 截至2024年5月,項目驅使全香港設置了11個回收環保站、78個回收便利點、超過120個回收流動點、超過70組智能回收箱及超過400部智能廚餘。 [1] [2] [3] 歷史. 自1998年起,香港社區回收主要倚賴路邊設置超過16,000個收集廢紙、金屬及塑膠的 分類回收桶 (俗稱「三色回收桶」),並輔以各項可回收物料的特設計劃,以便出口至其他地方循環再造。 [4] 隨著世界回收科技進步、香港回收再造業拓展和個人環保意識增強,多個環保團體指出路邊回收桶有著回收效率有限、容易因街頭環境受污染、與及難以管理物料去向的缺點。

  4. 環境保護局開始從2018年11月起先後在石排灣及青洲社區設置兩個加Fun站,同年在11月6日位於台山再增設第三個加Fun站,首設24小時回收區包括膠樽回收機、光管及電池箱,並配合節日回收活動,站內的大部分設施會盡量再循環使用的家具及設備 [3]。

  5. 環境保護署 (簡稱 環保署 ;英語: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 縮寫 : EPD )是 香港 環境及生態局 轄下的 部門 ,專責主管 環境保護 政策。 現任署長為 徐浩光 。 歷史. 1977年, 港英政府 設立 環境保護組 ,1981年改組為 環境保護處 ,1986年成立 環境保護署 ,成為專責處理 污染 問題的政府部門,負責統籌及推行預防和管制污染的工作。 2005年4月1日完成重組,與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 的環境科合併 [1] 。 隸屬. 1986年-1989年: 布政司署 衛生福利科. 1989年-1997年6月30日: 布政司署 規劃環境地政科. 1997年7月1日-2000年12月31日: 規劃環境地政局.

  6. [1] 國際通用資源回收編碼包含了 塑膠分類標誌 。 樹脂識別代碼(RIC)及歐盟委員會定義代碼列表. 下表即國際通用資源回收編碼列表: 日本資源回收標誌. 註釋. ^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AC) GB16288,2008. Marking of plastics products. Chinese Standard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2008. 参見. 生态主题. 环境主题. 可持续发展主题. 資源回收再利用. 塑膠分類標誌. 循環再造標誌. 環保3R. 廢棄物管理 (Waste management) 外部連結.

  7. 由於寶特瓶可以回收再製與再利用,因此許多社會皆針對寶特瓶設有回收機制,寶特瓶亦為環保署重點回收項目。 參見 [ 編輯 ] 塑膠分類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