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guojianchen.blogspot.com

      圖片: guojianchen.blogspot.com

      • 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 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羣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baike.baidu.hk/item/登鸛雀樓/5590
  1. 出自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詩三百首,登樓,寫景,山水,黃河,勵志,哲理,早教古詩100首譯文及注釋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2. 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軼事典故
    • 作者簡介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作品名稱:登鸛雀樓

    •作品別名:登樓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王之渙

    詞句注釋

    ⑴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⑶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 ⑷更:再。

    白話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格律對照

    這首詩格律屬於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白為入聲,故仄) 黃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仄仄仄平平(一為入聲,故仄)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

    歷代評論

    《古今詩話》: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 《詩藪》:對結者須意盡,如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 《唐詩解》:日沒河流之景,未足稱奇,窮目之觀,更在高處。 《唐詩選》:玉遮曰:不明說“高”字,已自極高。 《唐詩訓解》:結語天成,非可意撰。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唐詩摘鈔》:空闊中無所不有,故雄渾而不疏寂。 《增訂唐詩摘鈔》: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而庵說唐詩》:作詩最要眼界開闊。鸛雀樓,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已極壯觀。而之渙此作,亦遂寫煞。 《唐賢三昧集箋注》:上二句橫說樓所見之大,下二句豎說樓所臨之高。 《唐詩別裁》:四語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唐詩箋注》:通直寫其地勢之高,分作兩層,虛實互見。沈存中曰:“鸛雀樓前瞻中條山,下瞰大河。”上十字大境界已盡,下十字以虛筆托之。 《詩法易簡錄》:先寫登樓,再寫形勝、便嫌平衍,雖有名句,總是卑格。此詩首二句先切定鸛雀樓境界,後二句再寫登樓,格力便高。後二句不言樓之如何高,而樓之高已極盡形容,且於寫景之外,更有未寫之景在。此種格力,尤臻絕頂。 《唐詩近體》:王堯沖曰:首二句已盡目力所窮矣,下作轉語,言若欲窮目力之勝,庶此樓上再上得一層更好。此詩人題外深一層作此虛想也。 《詩境淺說續編》:前一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後二句復餘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

    作者受疑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樓》,其依據是盛唐太學生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國秀集》是現存最早的唐詩選本,在這本集子中還選錄了王之渙的詩三篇,唯獨沒有《登鸛雀樓》一詩。倘若朱斌的《登樓》詩是王之渙的作品,這種冒名頂替或編者的張冠李戴必為當時文壇所不容。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全唐詩》雖收入了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詩”;同時也收入了朱斌處士的《登樓》詩,亦在詩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渙詩”。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題為《登樓》。” 也有人認為此詩的作者是王文渙。因為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王文渙何許人也,沈括沒說。然而鸛雀樓上確刻有署名“王文渙”的詩篇。當時的彭乘《墨客揮犀》和李頎的《古今詩話》也有相同的記載。

    王詩朱領

    《登鸛雀樓》剛剛問世之際,人們只覺得此詩朗朗上口,意境非凡,並不知道作者是誰。那個年代是一個以詩取士的時期,女皇帝武則天,讀到此詩以後,也是喜不自禁,於是就問親信大臣李嶠:是哪位才子寫下了這首絕句,朕要好好封賞他。李嶠一聽,心生邪念,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彩綢百匹,並賜封了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器重,窮困潦倒到了極點。後人為他打抱不平,於是,又演繹出了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酒樓伶人中打賭賽詩,最後王之渙拔了頭籌。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在元代還被編成了雜劇上演。

    名樓賽詩

    儘管鸛雀樓上面題有王之煥的千古絕句,但後來的詩人總是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與王之煥一比高低,於是,鸛雀樓成了唐代詩人的賽詩樓,留下了許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暢當是河東才子,曾應徵從軍,後來中了進士,終為果州刺史,頗富詩名。其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見暢當《登鸛雀樓》) 耿濰,字洪源,是唐代河東(今永濟)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曰:“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經海內,華岳鎮關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耿濰《登鸛雀樓》) 司馬札是晚唐詩人,其詩曰:“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司馬札《登河中鸛雀樓》)。晚唐,政治上宦官專權,藩縝割據,朋黨內訌,裙帶成風。很多有才華的詩人淪為江湖遊子,司馬札就是其中的一個,同樣是落魄文人,面對暮氣沉沉的時局,晚唐詩人們早沒有了盛唐詩人的豪氣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們的眼中,鸛雀樓不再是當年“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勝境,而變成了一處煙雲籠罩、陰影重重、夕陽日短、草木蕭條的傷心之地。 名詩傳千載,黃河萬古流。位於黃河岸邊的鸛雀樓承載了太多的詩歌傳統。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3.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詩. 太陽挨著西山慢慢下沉,黃河向著大海波濤滾滾。 想看到遠處更美的景色,必須繼續登樓再上一層。

  4. www.tpomps.edu.hk › chinese › poem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註釋: 1. 鸛鵲:鳥名,嘴直且長,羽毛灰 白色,生活在江湖池沼旁 邊,捕魚、蝦等作 食物。 鸛:【灌】。 2. 依山盡:傍著遠山漸漸消失。 3. 入海流:流入大海。 4. 窮:窮盡。 5. 千里目:極盡視力遠望。 普通話範讀 | 粵音範讀.

  5. 詩人從兩個角度,僅用十個淺白的字把一幅遼闊無比、蒼茫雄渾的黃河落日圖生動地展現出來。. 後兩句,詩人即景生情,抒發胸懷,說出了「站得愈高,看得愈遠」的道理,表達詩人高瞻遠矚的胸襟和向上進取的精神。. 全詩二十字,結構嚴謹,講究對偶 ...

  6. 2018年6月19日 · 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滲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壯采,無疑會更加激起攀登之興,眺望之願,這時會使人在感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雖然在表象上是不具體的,但作為心志狀態卻是真實的,可以具體加以表述的,這可以叫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