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石首魚科是鱸形目中較大的一科,約有300多種分佈在全球熱帶及溫帶的大陸沿海及大陸架,除了20多種完全適應了淡水生活史 (以南美洲為主),數種珊瑚礁岩及較深海種類 (可達600米)。石首魚的生活習性多是淺海成群洄游,幼魚多飄入江河口鹹淡水區哺育,是主要的經濟魚類, 少數作為觀賞魚 (Eques) 或養殖對象 (中國大黃魚,美洲紅魚等)。
      kplant.biodiv.tw/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石首鱼科 (学名:Sciaenidae)又名 硬头鱼 、 (音同“棕”),為 輻鰭魚綱 鱸形目 的其中一 科 。 分布. 本 科 於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海域,少數分布在淡水水域。 深度. 從淺水域至水深400公尺皆有分佈。 特徵. 本 科 魚體長橢圓形而側扁。 吻端尖突或鈍圓。 口裂或斜或平,在吻端或吻下。 上下頜有絨毛狀齒帶,有時上頜外列或下頜內列,牙常較粗大,有時為犬齒;鋤骨、腭骨及舌上無齒。 鰾大形,構造複雜,圓筒狀,後部尖細,有時前端兩側形成側囊或側管;鰾側往往分枝為若干側枝。 有特大的耳石(otoliths),背面常具顆粒狀突起或嵴狀隆起,腹面有蝌蚪狀印跡,有頭區、尾區之分,故本科成為「石首魚科」。 下頜有鬚或無。 背鰭單一,硬棘與軟條部間有一深刻。

  3. 有特大的耳石(otoliths),背面常具顆粒狀突起或嵴狀隆起,腹面有蝌蚪狀印跡,有頭區、尾區之分,故本科成為「石首魚科」。 下頜有鬚或無。 背鰭單一,硬棘與軟條部間有一深刻。

  4.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稍側扁,尾柄短或中長。吻鈍尖或圓突,吻褶發達,分葉或不分葉。口小或中大,下位或端位。頜齒細小,呈絨毛狀,上頜外列齒稍擴大,下頜齒皆細小,或上下頜齒皆有擴大的狀況,有時前端具犬齒;鋤骨及腭骨均無齒。吻部及頦部 ...

  5. 2021年11月1日 · 石首魚科的魚,是腦中有兩顆耳石的魚類。 南宋羅濬在其所撰的地方志《寶慶四明志》(寶慶為宋理宗的年號,四明則是當時的慶元府,今浙江省寧波市)寫道:「魚出南海,耳中有石,一名石首」。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基本信息
    • 經濟價值
    • 繁殖特點
    • 石首魚科的屬和種

    本科物種體呈長橢圓形(側面觀),稍側扁。頭鈍圓或較尖,有發達的黏液腔。吻褶發達,分葉或不分葉。口小或中等大,多下位。頜齒細小,呈絨毛狀;或頜前端具犬齒。犁骨、齶骨均無齒。吻部有黏液孔,頦具小孔2~6個,有的種類有頦須。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齒,鰓蓋骨有2枚扁棘。體被圓鱗或櫛鱗。背鰭延長,鰭棘和軟條部間有缺刻,臀鰭通常具2枚鰭棘。腹鰭胸位,I-5。側線完全。鰾大,鰾支管發達。耳石大,塊狀(石首魚因此而得名)。全球有70屬270種,我國有14屬31種。

    •中文學名:石首魚科

    •拉丁學名:Sciaenidae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有頭動物亞門(Craniata)

    •綱:輻鰭綱(Actinopteri)

    種類

    全世界共有70屬270種,我國有14屬31種。

    形態特徵

    體側扁而長,頭大,頭部被鱗,頰部有粘液小孔,耳石大,石首魚由此而得名,鰾大而特殊,能發聲。上頜骨多少被眼前骨所覆著,下頜不具觸鬚。或間有1單獨短須。下咽骨不結合。齶通常無齒。胸鰭或具腋鱗。本科魚類洄游至沿岸河口地區產卵,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為我國海洋漁業主要的攤撈對象。大黃魚、小黃魚及帶魚為中國的三大海產魚類。 石首魚科包括一般人所熟知的黃花魚、白口、黑口、鰵魚等上等魚鮮,是中國大陸沿海陸棚區最重要的近海經濟性魚類。石首魚體型多半側扁延長,吻部圓鈍,背鰭長,有一深的凹刻將硬棘和軟條部分開,側線明顯且延伸到尾鰭後緣,吻、頰部常會有一些孔洞。由於本科魚類頭部的耳石特別大,因此稱為“石首魚”,耳石的形狀同時也是石首魚屬與種間的分類依據之一。石首魚主要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沙泥底質的陸棚區,口小而下位的,多以沙泥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的咽頭處有大型臼狀齒可以咬碎帶殼的無脊椎動物;口大而斜裂者,則泳速快,多以追逐小型魚類或其他游泳性甲殼類維生。多數石首魚都能利用魚鰾發聲。下腹部金黃色的大黃魚是台灣漁市場過去常見,但現已極珍罕的一種黃花魚。

    種類

    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 亦稱“大黃花”“大鮮”。出水時,體呈金黃色,尾柄長為高的三倍多,脊椎骨25-26個,鱗片較小,在生殖季節結成大群,能發出很大的聲音(靠鰾肌的收縮,壓迫鰾壁,使鰾壁發生共振。),作近距離洄游產卵,其鰾的乾製品為名貴的食品--魚肚,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小黃魚(P.polyactis)亦稱“黃花魚”“小鮮”。體形似大黃魚,但其尾柄稍粗短,長為高的二倍多,脊推骨一般為29個,鱗較大。每年春季洄游至近岸產卵及索餌,集群時鰾能發聲。為黃、渤海和東海重要經濟魚類之一。 其他如:黃姑魚Nibea albiflora、黑鰓梅童魚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魚(叫姑魚)Johnius belengerii、白姑魚Argyrosomus argentatus、鰵魚Miichthys miiuy

    中國沿海最有身價的漁獲物

    石首魚,尤其是大黃魚、小黃魚,是中國沿海大陸棚最重要的近海經濟漁獲,產質與產量都相當高,其中的大黃魚每年產量即高達5萬噸左右。主要漁法是底拖網與底刺網,延繩釣與定置網亦常可捕獲,台灣以西部沿海較多,特別是濁水溪等中西部河口之外海的繁殖場所,可捕獲許多大型的親魚。

    發聲求偶的石首魚

    多數石首魚均能利用鄰近鰾的“鼓肌”發出近似擊鼓或“蛙-嘎”的聲響,因此被稱為"drum"或"crocker"。它們在春夏之交的繁殖季節,常會聚集並集體發出求偶的聲音,在水面下用麥克風即可監聽收到。也因此台灣西海岸一帶的漁民就發明了“音響集魚法”,利用水下偵聽裝置把聚集產卵的石首魚一網打盡。早期有數百艘漁船專門從事此一漁法,據說當時每天可捕獲5~6萬尾親魚(每尾重達20~30公斤),而過漁的結果導致資源面臨絕滅,只剩數艘船每天僅能捕獲數百尾而已,亟待政府將石首魚的產卵區劃設保護區,禁止不永續的音響集魚法。

    其下分67個屬,如下:

    •淡水石首魚屬(Aplodinotus)

    •淡水石首魚(Aplodinotus grunniens)

    白姑魚屬(Argyrosomus)

    •廈門白姑魚(Argyrosomus amoyensis)

    •白姑魚(Argyrosomus argentatus)

  6. 有特大的耳石(otoliths),背面常具顆粒狀突起或嵴狀隆起,腹面有蝌蚪狀印跡,有頭區、尾區之分,故本科成為「石首魚科」。 下頜有鬚或無。 背鰭單一,硬棘與軟條部間有一深刻。

  7. kplant.biodiv.twGSCN

    石首魚科是鱸形目中較大的一科,約有300多種分佈在全球熱帶及溫帶的大陸沿海及大陸架,除了20多種完全適應了淡水生活史 (以南美洲為主),數種珊瑚礁岩及較深海種類 (可達600米)。石首魚的生活習性多是淺海成群洄游,幼魚多飄入江河口鹹淡水區哺育,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