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去年11月,一群年輕的網民成立 「港識多史」 臉書專頁,廣邀有心人撰寫香港歷史。. 這群成員自稱「夥計」,但他們不是冰室員工,而是走進社區的大學生,當中不乏法律專才和電腦技術顧問。. 他們異口同聲說:「歷史一點也不沉悶!. 彌補歷史的空白. 從前 ...

  2. 統計學系 邵啟滿教授. 邵啟滿 教授的機率和統計研究工作,為估算異常不可能發生的事件提供實質的理論依據,可廣泛應用於如保險、遺傳學、生物學和政治民調等範疇。. 他的研究工作有助評估極端風險的機率,例如用以評估保險公司或對沖基金的潛在損失 ...

  3. 陳志敏. 新聞與傳播學院 副教授. 陳志敏教授在英國土生土長,父母是香港移民。. 起初陳教授來港任職編輯,繼而於中大攻讀傳理學哲學博士,復加入新聞與傳播學院。. 他跟《中大通訊》談香港這個他父母和現在的他均視之為家的地方,以及新媒體對我們的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Mr. Philip J. RosenEditor, Information Services Office 資訊處編輯. Miss Sung Ka Yan 宋嘉恩Project Co-ordinator II, Faculty of Science 理學院二級計劃協調員. Miss Tam Cheuk Yi 譚焯宜Project Co-ordinator II, Chung Chi College 崇基學院二級計劃協調員. Dr. George VairaktarakisVisiting Scholar, Dept of Decision Sciences ...

  6. 為掌握本地隱性感染情況, 微生物學系 系主任 陳基湘 教授聯同 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黃至生 教授等人近日展開研究。 團隊將招募三千名市民,找出當中曾經受到感染的人,進而了解不同年齡層、行業等群體中的疫情。 所謂「隱形患者」或許從沒有病徵,也可能自覺無恙,因而不曾接受檢查。 陳教授指,追尋這類患者的用意之一,在於了解防疫政策是否需要調整。 「假設研究發現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當中有相當比例的隱性感染,那就是說我們以往的策略未能涵蓋這類人士。 這樣的話,我們就該想想可否加強在老人院的防範和檢測。 」陳教授舉例說。 團隊也會留意隱性患者的職業,從而揭示個別工種所蒙受的風險。 研究歡迎所有人士參與,老少不拘,惟各個年齡層與性別均設有配額,以確保樣本分布平均。

  7. 高錕教授於2009年憑光纖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揭示「形而下」的器物亦能一登堂奧,掀起革新; Facebook 蘋果科技產品帶來驚喜,人的生活、人與人的關係不再一樣;自動機械提升生產力,一場疫症,開啟人機相處的首章。 工程在中學不是選修科,工程到底學甚麼? 怎樣的人適合讀工程? 四年修習過後,工程人有怎樣的舞台,可以為自己建立怎樣的身分? 我們挑選工程學的兩門顯學 —— 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機械人,邀請了三位專家 —— 禤永明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教授 蒙美玲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 任揚 和 劉達銘 ,談談工程學、 AI 和自動機械的種種。 工程就是解決問題.

  8. www.iso.cuhk.edu.hk › english › publicationsCUHK :: ISO :: Newsletter

    Dr. Zhou Ling 周靈Research Associat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8/2018Dr. Butt Yiu Yu 畢耀宇Lecturer, School of Accountancy 會計學院講師Prof. Cai Zhenguang 蔡振光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Linguistics & Modern Languages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Dr. Chan Hiu Ning 陳曉寧Lecturer, Dept of Mathematics 數學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