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認錯這件事,在心理層面,必須接受他人的譴責,在實質方面,可能面臨上級責罵懲戒、金錢損失,甚至是法律上的刑罰。 不管如何,認錯勢必帶來難以計

  2. 2020年10月29日 · 1.中士意樂——希求解脫之心, 2.中士修行——戒定慧三學之道, 3.中士之果——解脫生死。 論中“修習生死種種過患”,即思惟三苦、八苦、六道諸苦。 長期修苦的結果為“見一切有如同火坑”, “一切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 “如火坑”,是比喻有漏蘊周遍三苦的自性。 見三有皆苦之後,即可激發出離心——希求證得息滅一切煩惱、痛苦的解脫,再以希求解脫之心為動力,就能策勵自心精進修學戒定慧三學之道,從而成辦徹底解脫生死的聖果。 以下再觀察,這條道是否究竟? 如果究竟,則不必再希求,若不究竟,則須進一步抉擇。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惟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3. 2021年2月27日 · 《四十二章經》中說:“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金七、應勵力修學能相續產生有力正念的最勝之因. 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 精進的依處是持續生起強有力的正念,而能相續產生有力正念最殊勝的因,是和善知識、善友共住以及依止善知識並且要多聞等因緣。 對於這些最殊勝的因緣,應當努力修學。 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 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努力修正念,以這樣的修行,作為我值遇大乘師長或行應理事的因。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對此頌要掌握“此因”二字。 “此因”是指心中數數思惟,思惟的內容是前兩句。

  4. 2021年2月25日 · 1.精進未生起時,能令生起的順緣是勝解力; 2.精進生起之後,能令不退的因是堅固力; 3.修此善法時不想間斷的心力,是歡喜力; 4.再以息捨力勤發精進。 如果對這些道理已獲得善巧,就應當對精進發起欣樂力。 “欣樂力”就是求取精進的力,精進是所求取的對象。 “對於精進之理得到善巧”是前提,在此前提之下,應當對精進發起求取的心力,叫“發欣樂力”。 比如,開採金礦,知道如何去除違緣、積聚順緣之後,即應對開礦發起求取心。 此心力一旦引發,身心就會積極投入開礦。 同樣,現在認定了精進的違品,知道如何以如理思惟來對治(思惟懈怠的過患、無理由怯弱等,以思擇力可以壓伏違品),又已了知精進各方面的順緣,即: 1.能讓未生精進生起的順緣——勝解力; 2.能讓已生精進不退失的順緣——堅固力;

  5. 2020年4月25日 · 若是在造惡中,內心生起強猛的煩惱,而且是長時間的造惡,其惡業力就很強大;其中又以瞋恚心的力量最大。. 《入行論》中說:「以千劫時間修布施、供養佛等所累積的一切善行,只要一念瞋心,就能毀之殆盡。.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 ...

  6. 2020年12月5日 · 廣論消文240 240頁8行-241頁8行. 日常法師開示. 【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 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心而具足者,有說先曾發心現雖不具為境亦同,此與經違不應道理。. 其《釋論》中僅說菩薩餘未明說,然餘處多說具菩薩律學所學處者,謂正趣大乘似當具 ...

  7. 2020年2月18日 · 若能常常修持這些事情,由於心會隨著串習而起作用,所以剛開始時雖會稍有困難,之後就能自然而然得趨入。.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 若能這樣思維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