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2日 · 專家指變種病毒更毒傳播力更強而感染變種病毒後的病徵也會改變不會咳嗽而且亦未如一般感染會出現失去嗅覺徵狀容易以為只是重感冒而延誤就醫令病情惡化新冠肺炎COVID-19仍未遏止而在印度首先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株令多地疫情再爆發。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新冠變種病毒Delta是目前已知傳染力最強的變種病毒,至少蔓延到85個國家。 美媒7月29日引述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內部文件 報道 ,新冠病毒的變種病毒株Delta傳染力有如水痘般高! 袁國勇 7月31日表示,全球疫情現時受到Delta變種病毒所影響,部分國家即使疫苗接種率已達70%,疫情都出現反彈,香港政府應該汲取他國經驗,及早準備。

  2. 2021年6月27日 · 撰文:歐敬洛. 出版: 2021-06-27 18:15 更新:2021-06-27 23:41. 7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升溫在印度首先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株令多地疫情爆發。. 但這次的疫情受影響的與過往有所分別有更多的年輕人遭受感染特別是在已推行疫苗接種的歐美 ...

  3. 2021年6月25日 ·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向香港01詳細解釋新冠病毒的S蛋白有多款氨基酸當中會出現變異Delta就是在第452段的位置由R氨基酸取代L氨基酸第484段位置由K氨基酸取代E。 梁子超呼籲社會打針,特別是長者以保護自己。 (資料圖片) 他表示,Delta更加容易跟人體細胞ACE2結合,令人類容易感染,因此傳播力更強,而Delta病毒株的蛋白結構轉變大,因此接種新冠疫苗後體內抗體更難認清其形狀,造成「免疫逃逸」效果,降低疫苗保護率。 人感染Delta後入院率增一倍令病情惡化,梁子超解釋病毒理應想繁殖下一代,不會害死宿主,但新冠病毒特別之處在於,人類感染後未發病前,已經會傳染出去,可能傳染到七七八八後才發病令宿主病情惡化。

  4. 2023年10月21日 · 1. 感冒. 會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以及1~2種全身性症狀。 2. 流感. 發燒、頭痛、呼吸道症狀、肌肉痠痛、疲倦乏力等症狀。 3. 新冠肺炎. 主要表現為發熱、乾咳、乏力,少數有鼻塞或流鼻涕、失去味/嗅覺、肌肉痠痛、腹瀉等。 4. Omicron. 乾咳、極度疲勞、肌肉痠痛、喉嚨沙啞,少數會發燒、失去味/嗅覺。 .呼吸道症狀:包含了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 .全身性症狀:包含了頭痛、全身痠痛、疲倦乏力等。 樓中亮說,感冒、流感與新冠肺炎的傳染途徑不盡相同,感冒通常是因為着涼、淋雨、過度疲勞或免疫力下降等原因造成,像近來天氣驟熱驟冷、鋒面帶來雨勢,一不小心就可能感冒。 流感則通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病毒透過飛沫傳染,所以往往是一群人同時感染。

  5. 2020年3月31日 · 其實發燒是常見臨床症狀,除了新冠肺炎,流感、病毒性腸胃炎、漢坦病毒甚至癌症等都會導致發燒。 非常時期,一旦懷疑有發燒症狀,第一時間應該如何處理? 又有什麼情況要特別留意?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發燒是新冠肺炎的病徵之一,出現發燒不可輕視! 處理發燒的五大重點(按圖): + 14. 重點一:確認真的發燒. 發燒即身體溫度比正常高,人體腦部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該處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正常情況會在37℃左右,但當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體溫定位點就會升高,而人體隨即亦會出現各種生理反應導致體溫上升。 不過,由於從身體不同位置探測到的體溫會有所出入,使用不同的探熱方法時,對發燒的標準會有一定分別。 根據衞生署,按各種探熱方式定下的發燒體溫指標如下(按圖): + 1.

  6. 2021年6月28日 · Delta變異病毒株殺入社區食物及衞生局今晚28日發出強制檢測公告確診機場男地勤曾到的4個地方納入覆檢名單包括東涌金泰屋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等。 由於個案感染源頭不明,已接種疫苗的人士亦需要強制檢測。 受檢人士最遲需要在6月30日(星期三)檢測。 此外,元朗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小學及中學部)因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同樣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 在6月5或17日曾到機場一號客運大樓人士,需再次檢測。 (資料圖片/麥凱茵攝) 受檢人士已完成疫苗接種仍需檢測.

  7. 2022年3月11日 · 86. 第五波疫情持續,很多小朋友亦不幸中招染疫。 有多位媽媽在社交群組表示,其年幼孩子確診後照肺,肺片顯示有「花」,恐康復後肺部會留有後遺症。 兒科醫生陳欣永解釋,要診斷小朋友是否患有肺炎,X光片見到肺部有「花」並不是惟一指標,還要靠醫生的臨床診斷以及「花」的位置和程度等等。 而新冠病毒是有機會誘發肺炎,假如肺炎嚴重、患病時間長,小朋友便需要更長時間康復,也可能會出現「唔夠氣」、心口痛等情況。 第五波疫情每天確診人數持續破萬,當中不少是小朋友。 有家長在社交平台設立群組,讓確診小朋友的家長互相交流和分享資訊。 有媽媽發帖表示,醫生指其1歲多的孩子照肺後見到「有花」,醫生建議入院,她擔心地詢問要如何處理。 留意2個徵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