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富昌邨英文Fu Cheong Estate)是中国 香港 的一个 公共屋邨 。 它位于 九龙 深水埗 西近西九龙填海区,于 1999年 开始兴建,于 2002年 入伙,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所管理。 中文名. 富昌邨. 外文名. Fu Cheong Estate. 兴建时间. 1999年. 入伙时间. 2002年. 富昌邨为 深水埗码头 旧址,富昌邨的兴建与深水埗码头是息息相关的。

    • 概览
    • 历史沿革
    • 建筑特点
    • 中国各地骑楼
    • 详细解释

    [qí lóu]

    建筑形式

    展开2个同名词条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海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沿海侨乡地区。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闽南话称为“五脚基”,其实是闽南话的“五”和马来语的KAJI(尺)拼合而成。

    后来,“下南洋”的闽南华侨把这种建筑带回故乡, 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将南洋的“五脚基”传回闽南故乡,并深度融入闽南侨乡社会的建筑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 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楼街建起了第一座骑楼,由从东南亚返乡的琼籍商人所建。1875年以后,骑楼出现于厦门市的部分街道,由当地侨商所建。 骑楼是闽南文化魅力的所在,厦门是闽南骑楼的发祥地。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拥有我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近代骑楼建筑群,是海内外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呎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外廊的位置在店屋的前部或一边。典型的还必须包括可供行走的地板,高度至少一层,有挡避风雨炎阳的顶盖。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Fiye Footway)。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这个名称与东南亚(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渊源关系。骑楼下的廊,遮阳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南洋风骑楼街区的肌理主要由临街商住两用的排屋构成,前店后屋,前街后弄。店前街宽8—12m,屋后弄宽仅2—3 m。店屋面阔多在3 m左右,宽的可达5—6 m,进深大多纵贯整个地块,华南的闽、粤方言区称之为“毛竹筒”或“竹筒屋”,其间有多进的天井或廊院,实衍生自闽系、琼北民居的多进宅院。

    骑楼楼体以2—3层为主,为适应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遮避烈日风雨,在建筑首层置贯通的人行道——“骑廊”,相当于欧洲的“拱廊”(arcade),可全天候穿行其间。在闽语方言圈中,东南亚华侨称之为“五脚基”(five foot way),台湾称之为“亭仔脚”,宽度多在1.8—2.5 m左右。

    骑楼的结构形式有砖混、砖木、局部桁架等多种。承重墙多为大尺寸厚砖墙,墙基为石砌,内隔墙为较薄的砖墙或板墙;地面多为水泥面层,间有地砖或木地板;屋顶采用传统瓦坡顶与近代平顶组合的方式。

    骑楼的造型一般不用正宗的欧洲柱式建筑或拱廊,而是南洋风的乡土化变体,从整体到细部,基本没有什么西式的正宗“章法”可依循。立面二层及以上多以连续券装饰窗户、凹阳台,亦可见少量的凸阳台。窗楣券型有三角、半圆、四心圆,也有欧洲和伊斯兰的双心圆尖券。墙面砖雕和历次灰塑装饰中,多见中西混合的卷草、文锦、回形、如意等纹样及其几何化图案,有些还带有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影响。

    海南省

    海口市 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海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等国随后建起了领事馆等建筑。从此,海口逐渐变身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城市文化更是深受西方的影响。这时期需要一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城市建筑空间,骑楼于是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上世纪二十年代,海口拆掉古城墙,拓宽街道,在海甸溪南岸逐渐建起了成片的骑楼群。19世纪,下南洋的琼籍人士又将这一种建筑形式带回了海南。 海口老街的骑楼,一般为2-4层,进深约30米,分为廊部、楼部、楼顶三个部分。据记载,上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如“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 海口骑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初建于1849年的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6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这些骑楼,或中国传统式,或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独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市 文南路 海南侨乡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带有浓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骑楼风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镇建筑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文城发展的缩影,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建筑为骑楼,是文城较繁华的商业街,为海南第三大骑楼群。据《文昌县志》记载,1920年始,一大批侨商回到文城投资建楼,从南到北沿着文昌河蜿蜒而建起一间间高二三层的骑楼,文南老街侨商众多,开办各色各样的商店,使文南老街成为文昌主要商业街之一。 胜利街 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南洋风格的骑楼,是海南第二大骑楼老街,仅次于省城海口骑楼老街。这里有100多历史的骑楼老街,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鼎盛时期的铺前骑楼老街,南北街长约180米,拥有店铺30多间,东西街长350多米,街宽7米,两旁南洋风格骑楼130多间。沿街铺面楼顶注重装饰,阳台、花栏各具特色,尤为让人称奇的是,各建筑的立面、柱体、墙面图案、女儿墙竟无一雷同,中西合璧的装饰、匠心独运的细微处理手法,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海南骑楼所在除海口、文昌之外,还有琼海乐城、三亚崖城、儋州中和等。 三亚市 骑楼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是当时崖县(今三亚市)最早的老商号建筑群。百年前,闯海的崖州人为谋生漂洋过海,下南洋,谋出路。待他们事业有成,打拼归来后,带回的来不只是金钱,还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

    福建省

    福州市 福州自古以来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一座综合性的城市。旧时福州泉州乃大闽之二都,福泉两城在福建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北京与上海。福州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闽江的入海口,也是曾经琉球古国与朝廷联系的纽带和驿站。福州的骑楼最为代表性的是茶亭街,可惜的是,茶亭街骑楼在2003年前后被拆迁拆除,而重建的茶亭街也未能再现骑楼的身影。由于茶亭街地处福州市中心,是个交通瓶颈,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难再将其变为商业步行街,必须拓宽缓解城区交通压力。也因为当时的城市规划者对闽派建筑文化的不了解,虽然福建各地的建筑专家都大力反对,但还是不如人愿。 福州茶亭街最早是一个驿道,因一僧人在此建立凉亭煮茶施与过往路人而得名。茶亭街曾是福州最为繁华的手工艺老街,各种手工产品如刀剪铜铁、竹藤制品、乐器家具等一应俱全,90年代是其最为繁盛的时期,如今只能通过照片来回顾它昔日的风光了。 厦门市 清代以来,西风东渐,厦门作为全国被打开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厦门。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 约在鸦片战争后,不少从南洋回来的闽南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他们最早在中山路、大生里一带建骑楼。这种建筑标新立异,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闽南极有特色的建筑。 泉州市 泉州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泉州南北大街后改称中山路。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中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中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泉州中山路形成历史悠久,至上世纪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骑楼建筑,全长约2.5公里,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于2010年5月14日,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漳州市 漳州自1918年开始建立闽南护法区,骑楼的建筑形式从广东被引入,作为当时城市建设的重要建筑形式。这是闽南近代骑楼建设的起源。当时骑楼在广东已有一定建设经验,形式上同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广东骑楼建设经验和乡土化的建筑样式三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漳州近代骑楼作为近代在闽南兴建的第一批骑楼建筑,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交融、建筑适应环境的发展历程。 据方拥先生研究:“闽南骑楼的群体结合分为片状与线状两类”,漳州就表现为线状与片状骑楼布局相结合的特点。漳州骑楼在现青年路、新华西路、北京路、厦门路等围合的范围内,由十来条骑楼形成了网格状的骑楼商业街区,另外还有厦门路东段、自由路(原太平路)、解放路、新华东路4条线状发散的骑楼街道。漳州骑楼街区的这种布局形式与传统街道网络和原有的商业资源的利用是相关的。 莆田市 “东方廿五坎”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港头,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悠长通透的中式长廊,上下两层,25片红砖拱孔骑楼。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由当地商人陈湖松和陈济松一起斥巨资建造。上世纪20年代、陈家兄弟两人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后来,兄弟俩就在涵江镜鸿里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桩和水泥,建成这座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大楼,

    台湾省

    如今漫步台北街头,商业街区骑楼式建筑举目皆是,虽其建筑尺度视具体环境有所增减,立面装饰繁简不一,然而总体始终保持着统一的格局与风貌。尤其值得一看的主要干道两侧的骑楼,沿街延绵,一字排开,廊门高挑,立柱挺立,厚实敦重,气派十足。这些骑楼传统中洋溢着现代气息,廊柱采用大理石贴面,彩砖拼花铺装路面,但在形式上依然凸显中国近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骑楼的底层皆建成通透式柱廊,架空在马路两边的人行道上。柱廊空间方正高爽,既是人行通道,也是店铺门厅,人们出行、购物皆舒适方便。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人流聚集着旺盛的人气,营造出市井特有的繁华氛围。行人在骑楼下穿行购物,悠闲自得,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如许杰《我和鲁彦》:“把这临马路的楼房,修理了一下,改作一字骑楼形式,租给人们,当作临时宿舍。”《新华月报》1979年第6期:“弄堂口上空,离头顶不太高的地方,悬挂着一座跨街骑楼。”

  2. 九龙城寨(Kowloon Walled City),又称九龙砦城,位于今九龙城区的一座围城,属于香港历史城区,于1993年被拆除。九龙城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中国的宋朝时代,原是防卫外敌的据点。本是潮州人聚居之地,这里被称为“小潮州”。

  3. 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 ...

  4. 双喜楼.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2023年Twins演唱的歌曲. 《双喜楼》是 Twins 演唱的歌曲,由沐木臣填词,Karen Yee作曲,于2023年11月10日以数字单曲的形式,后收录在2024年1月19日发行的专辑《 WE ARE TWINS 》中 [1-2]。. 中文名. 双喜楼. 所属专辑. WE ARE TWINS. 歌曲时长.

  5.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

  6. 北京大学红楼(Red Building of Peking University),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因该楼墙体主要部分均用红砖砌筑,故俗称“红楼”。建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红楼是北京大学的旧址,“五四”运动纪念地。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民国七年(1918年)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