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1日 ·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從社會運動前後進行的研究發現,對年輕的Z世代(24歲或以下)來說,「遇到政治動盪就要走,在上一輩人眼中比較理所當然,但在他們身上不是」,在前面幾個世代腦海中如「常識」一般存在的想法,已經斷了纜。 30歲以下港青想移民與政治關係不大. 社科系亞洲研究課程上周舉辦研討會,3個講題3種角度,透過研究與觀察看移民人心,究竟是不是我們聽慣聽熟那回事?

  2. 2024年5月9日 · Share. 由時任印度總理親自邀請建築師Habib Rahman設計、位於新德里的國家美術學院(Lalit Kala Akademi / National Academy of Art)。 (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記得最初在香港修讀建築,首先認識的都是歐美建築師及建築。 來到英國讀碩士後,反而多了關注歐美地區以外譬如非洲、亞洲,甚至是香港本地的例子。 這個從仰望西方到回看本土的轉向,大概可歸因於1970年代後殖民理論(post-colonial theory)在歐美的興起,包括建築在內的各個領域開始打破歐美主導的論述,同時開始探索不同地域的本土特色並持續至今。

  3. 2021年11月14日 · 馬穆將社會地位與健康的關聯稱為「健康的社會梯度」,提倡調查梯度的成因、梳理政策對健康不平等的影響,從而促進改變。 《致命的不平等》書中以大量研究支持他的論說,仔細反駁各種質疑,認為改變富國中的窮人承受健康不平等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令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權。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扶貧委員會日前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分析計入政府在疫情下向全民派1萬元等「非恆常現金項目」,得出政策介入後貧窮率減至7.9%的結果。

    • 警察產地——古希臘古羅馬
    • 警察制度——近現代歐洲的管治術
    • 警察科學——行政主導的管治
    • 警察國家——非自由主義的管治理念
    • 警察國家就是極權國家

    警察(police)和政治(politics)自古以來就是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詞的英語同樣帶有「poli」,亦同源於古希臘語「polis」(πόλις)——意指城邦。而「polis」又衍生了politeia(πολιτεία)一詞,大意指城邦的管治制度和公民身分等。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Res Publica),其希臘語名稱正正就是「politeia」。在柏拉圖和其弟子亞里士多德的論說中,城邦的官員要負責「politeia」——處理城邦關於公眾秩序、治安、道德、糧食供應等工作,而其麾下亦配有負責具體執行的人員。在現代英語中,「police」不但指執法者,亦能解作管理或規訓,離不開這個希臘語的根源。這些概念後來被羅馬法學所繼承,豐富了羅馬有關城市管理、政府管治和皇權的討論。

    隨着歐洲黑暗時代的來臨,羅馬先進的管治制度和法學概念在西歐已經被遺忘,只在中世紀拉丁語中留下「politia」一字,大概解作政府。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有關古羅馬希臘法學的研究才在歐洲的大學重新開展,讓當時歐洲的學者得以利用這些豐富的思想資源,思考政府的管治制度。法國學者Louis Turquet de Mayerne就設想,在法律、財政和軍隊之外,應該設有第四個機構/官員——「commissioner and general reformer of the police」。這名官員麾下在每一個省分設有四個分局,分別負責:(1)教育和管理25歲以下的年輕人;(2)窮苦大眾,手工業者和勞工的福利事宜;(3)商業和(4)土地管理。近水樓臺而又致力於中央集權的法國,是第一個把警察制度落實的國家。166...

    面對強大的法國,當時一盤散沙的德意志地區諸侯對法國的管治術趨之若騖,其中日後統一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更決議學習法國,廢除貴族的統治特權,讓接受過訓練的官員接管國家。自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一世起,普魯士的統治者就致力於建立一支紀律嚴明和聽從王室命令的管治隊伍,確保他們的意志得以在全國落實。他們資助大學或者專業學校開設關於財政、行政法、農業經濟等課程,延聘有相關經驗的官員任教,並從接受過這些訓練的學生中挑選官員。這些學科在當時被統稱為「Polizei/policy-Wissenschaft」,直譯為警察科學,其實相當於今日的公共行政學。當時一名有行政經驗的德意志學者Johann Heinrich Gottlob von Justi就為當時的警察科學定義為關於國家內政和增強國力的法例和規則。由此看...

    隨着普魯士的發展,19世紀初德意志學界對警察科學的討論提升到為一種國家體制概念。當時的德意志法學家Robert von Mohl從國家社會關係(state-society relations)出發,稱行政機關和公民之間的衝突無法被法庭仲介,只能交由較高級行政機關處理的體制為「Polizeistaat」——現代警察國家一詞的來源。與之對比的是「Justizstaat」和「Rechtsstaat」,分別指司法機關介入行政機關和公民之間的衝突,但兩者地位平等的體制,和行政機關需要自我限制權力,進一步受到法律控制的體制——一種類似普通法下憲政國家(constitutional state)的一點。在這裏筆者強調一點,當時的警察國家或者是警察本身並未帶有強烈的負面意思。警察國家的體制下,行政機關雖然擁...

    警察國家變成現代英語中的極權統治或暴政的同義詞,已經是近六七十年後的事。隨着納粹德國的崛起,1930年代到二戰時期的英語世界開始興起使用警察國家一詞來指像納粹德國一樣,行政權力不受制衡,秘密警察橫行的極權國家。從Google的出版物詞語搜尋引擎輸入「police state」和「polizeistaat」,我們可以看到1930到1940年代兩字使用的頻率大幅上升。而在一些二戰結束初期的出版物中,我們可看到納粹德國和史太林統治下的蘇聯都被稱為police state。由此可見,police state最初進入現代英語時,指的就是廣義的極權統治和暴政,而後來將之張冠李戴為政府透過員警或秘密員警控制人民,不過是因為這是極權和大多數權威國家的一貫作風。而這個定義已經和古希臘羅馬時期「politeia...

  4. 2021年11月21日 · 為了開闢牧場或種植飼料餵飼動物,大量樹林被斬伐,亞馬遜雨林自1970年代失去了四分之一面積,其中九成用作發展畜牧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出,畜牧業如動物的排泄物,排放了全球接近15%的溫室氣體,比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的總排放量多。 減少甚至放棄吃肉,就能幫助環保。 但或許總有人聽到環保兩個字就心想,我為什麼要環保,環保跟我有什麼關係? 人類看到山上的野豬被誘捕中槍會於心不忍,覺得殘酷對待動物不道德,卻鮮有人覺得不回收塑膠樽是不道德。 劉彥方說,其實環保也是道德考慮,「例如氣候變化會有好多極端天氣現象出現,打風、水浸,這些都會影響到人」。 或天氣太熱不適宜人類居住、氣候變化影響糧食供應、動物面臨絕種等。 因為氣候變化對生物、人類帶來負面影響,令氣候變化和環保也變成道德議題。

  5. 2024年2月27日 · 劇中扮演虛構歐洲國家總理的琦溫絲莉穿著白色西裝到場,霸氣十足。 《政權》講述現代歐洲的一個國家,政府高層一年內面對政權搖搖欲墜,並試圖團結一心。

  6. 2020年12月27日 · PAST ARTICLES. 街知巷聞:必列者士街會所 記一個思想進步的年代.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27日. Share.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也斯曾以〈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為題寫了一篇文章,講及香港的故事總是難寫:好像人人都嘗試去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他卻認為那些故事到頭來不一定能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情,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他站在什麼位置說話。 這一年,歷史科公開試試題被取消,否定了討論的空間,為歷史的一種說法定調。 當歷史博物館常設了19年的展覽「香港故事」,10月因更新工程關閉,大批市民趕於閉館前以憑弔的姿態到訪,深怕某種敘述從此湮滅,一張張展板認真拍照記錄。 多年來,香港有不少殖民地時期建築被政府下令清拆,也曾引起政策性消滅的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