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0月28日 · 中華白海豚要從大嶼山東北面遷至西面現時又進一步遷居大嶼山西南面的高速船航道附近WWF促請政府在西大嶼山設立海岸公園以及在大澳周邊設立海豚核心保育區禁止沿岸發展限制觀豚及商業捕撈等以保護其重要棲息地

  2. 2022年8月12日 · 另外大嶼山東北西北及西面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在過去近20年均各自錄得明顯下降趨其中西北的中華白海豚更由2003年的84隻下降至餘下4隻而東北部更連續7年沒有中華白海豚出沒報告指出中華白海豚過去一年度的棲身地主要集中在西大嶼山近岸及南大嶼山西端的水域即大澳半島與分流半島之間一帶的水域。 在過去10年,海豚在北大嶼山水域的使用率大幅下降,並在近年只集中出沒於此水域的西端,而且因為大型填海及近岸發展工程相繼推行,其使用量並未有任何回復的跡象。 在過去10年間, 海豚在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內的使用量均持續地大幅減少,此趨勢亦與同期進行的被動水底聲音監察研究結果吻合;相反地,在過去10年,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仍錄得穩定而持續高企的海豚使用量。

  3. 2020年9月7日 · 機場三跑工程一直存在巨大爭議近年本港錄得中華白海豚的數目不斷下降大嶼山東北面水域更連續5年不見中華白海豚的蹤影機管局表示早前建議設立一個面積約2400公頃的海岸公園將會連接沙洲龍鼓洲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園預計2024年啟用機管局會在之後6年監察中華白海豚的數目。 會上,有委員質疑,機管局統計中華白海豚的數字,與漁護署有頗大出入,根據資料,其中於2017年,機管局指中華白海豚的數目為71,惟漁護署統計只有47;2018年機管局錄得的數字為77,惟漁護署統計只有32;至於2019年,機管局錄得的數字為40,惟漁護署則錄得52。 機管局回應指,不同的調查方法會導致差異,但兩個數字都有代表性,會再與專家商討,有信心海岸公園建成後,中華白海豚會返回香港水域。

  4. 2016年7月15日 · 中華白海豚絕跡於大嶼山東北面而大嶼山西北面的數量亦大幅減少只剩下10條WWF深信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是令海豚絕跡東北水域的原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表示海豚數目已達嚴重警戒」,大嶼山東北面水域更是重災區由2011的11條逐年下跌至現時完全消失。 李美華又指,海豚壽命一般達40歲,要到10歲才有生育能力,每胎只有一條海豚,要隔3年才可誕第二胎。 隨著海豚數目下跌,有海豚被迫要近親繁殖。 「海豚近親繁殖,嬰兒大多夭折。 」李說。 雖然西大嶼山水域的海豚數目微升,但李美華認為,海豚遷移棲息地非解決問題良方。 「海豚會習慣居於出生的水域,可以找到魚吃。 若叫他們遷移棲息地,未必能找到適合水域棲息。

  5. 2020年7月24日 · 白海豚主要見於大嶼山西南和西面水域東北水域則連續第5年無豚蹤」。 報告分析白海豚4個主要棲息水域其中大嶼山西南水域錄豚蹤19條西面29條西北只有4條不過東北水域則再食白果未錄豚蹤由2015年發布的報告起本港水域錄得的白海豚數字由87條逐步下跌至去年報告的32條。 雖然今年數字上顯著回升,但跟過去10年相比,仍是明顯下跌。 報告指,去年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主要集中於大澳至分流的近岸水域。 在北大嶼山水域,近年白海豚出沒率大幅下跌;於過去3年,白海豚只集中於西北水域出沒。 報告又稱,港珠澳大橋完工後,白海豚於北大嶼山水域的出沒率,未見回升跡象。 WWF:沙洲及龍鼓洲豚蹤跌至新低.

  6. 2016年12月30日 · Karczmarski指出大澳一帶水域特別是大澳與分流之間的沿海水域對供應中華白海豚的日常營養需求非常重要而海豚受到基建工程影響已經放棄了大嶼山以北水域包括沙洲及龍鼓洲一帶把主要的棲息地轉移至西大嶼山及西南大嶼山他指出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及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已 經差不多被海豚放棄而Carmen Or進行的博士論文研究亦發現,西大嶼山及西南大嶼山對香港以及整個珠江三角洲東面的中華白海豚尤其重要。 所以保育西大嶼山及西南大嶼 山的沿海水域,以及確保沿海生境的連接性,會是維持理想的中華白海豚數目;保護牠們 的食物、棲息地及健康;以及增加牠們長遠的生存機會的關鍵。

  7. 2022年1月21日 · 至於擬建的青龍大橋涉及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範圍內會令自然海洋生境永久喪失及影響鄰近水質然而路政署指青龍大橋附近並無中華白海豚出沒的紀錄故未必會造成影響一文看清強制檢測方法及途徑https://bit.ly/3GaxD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