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9月18日 · 以佛教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慈悲是平等沒有分別的愛是無限的憐憫與包容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無論是胎即使是地獄裏的眾生菩薩都會攝受他們度化他們不是信者才能得救」,而是未信者令生信已信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堅固」。 因此,其實,大愛的昇華就是「慈悲」;「慈悲」的昇華就是「大慈大悲」,有了「慈悲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疏離、紛爭、矛盾自然會化解。 二、眾生煩惱與社會社會亂象的根源. 什麼是煩惱? 煩惱從何而來? 《俱舍頌》云:「諍根生死因」。 意思就是說:眾生的煩惱根源於受和想,依受而發起「愛諍」根本,由想能發起「見諍」根本。 諸經論中綜合根本的煩惱為:貪、瞋、痴、慢、疑、惡見。

  2. 2015年6月28日 · 愛語是慈語是悲語是誠摯語是光明語是希望語是振奮語是催人向善語是溫暖語也是智慧語。 (3)利行攝:就是多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多說有利於他人的話,多起有利於他人的悲心慈念,多從行動上真心誠意地幫助別人,成全別人。

  3. 2014年11月9日 · Tweet. 宗教的價值在於幫助人類破迷啟悟,離苦得樂。 自國家改革三十六年來宗教自由政策得以落實佛教出現蓬勃發展之現象處處道場林立猶如雨後春筍惟因社會普羅大眾一般均以功利信仰祖先信仰為主導是故對真正的佛教多有認識不清或一知半解者以致形成各種迷信或誤解的現象。 蓋佛教乃導人正信之宗教、覺悟之教育,是故為佛弟子者或佛門中人,實有責任發出正確之言論,導迷向覺,將佛教化世利人的真義,向社會人士說明並介紹。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楚,人為什麼需要宗教、需要信仰? 因為正確的宗教信仰,可以充實人類的心靈、促進人生的美滿,並進而安定社會秩序,有益於社會文明之發展。 所以現代文明國家,在憲法上都有明確的條文規定,公民皆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其實一切宗教,都是從人生的現實中開啟出來的。

  4. 2015年2月1日 ·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 Freud)分析,自殺這種行為基於抑鬱一種「謀殺」行為,當一個人失去一個他既又恨個體時,由內引發出對個體侵略性或攻擊性感覺;若感覺非常強烈,個體便會進行自殺行為。 他又假設,人類自殺行為因為人類有「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這一種由內而發本能,會引致個人進行自殺行為。 另外,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 Erikson)將一個人從出生到死經歷,分成八個心智成長階段。 他認為,個體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都會面臨一個確定主題,或者說一個特定心理危機。

  5. 2016年1月10日 · 這個故事實在發人深省老師是真正的身體力行以身說法他沒有說過什麼大道理他什麼道理都沒有說只教學生們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可以說是人生的至理可是學生們沒有真正的聽進去也沒有真正的明白更沒有真正的去實行所以 ...

  6. 2016年1月3日 · 什麼是」?「是愛惜,「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7. 2015年7月5日 · 世人對名與利態度,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境界: (一)先名後利.即使駡名. 如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名」,因為先有了「名」,「利」自然會隨之而至。 演藝界或娛樂圈便最好例子,多少名星為求出名,而做出許多令人「瞠目結舌」或令人「刮目相看」言行,千方百計「自我炒作」方式,目的無非為求博出名,通過「出位」言論,不惜背上駡名;因為即使駡名也是「名」,有時候儘管被罵得全城轟動,可是身負如此「嚴重」駡名後,反而更加人氣急升,馬上就紅起來了。 在物質化今天,所有「名」,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馬上兌換成「利」;「名」值多少錢? 出名後,自然會有各種各樣商業代言、商業廣告演出;對於企業來說,花錢把這些「紅人」請過來宣傳一下,就能吸引人氣,讓自己產品像火燒一樣紅起來了。 這就是名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