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体波震级(记作 ,英語: body wave magnitude ),台湾称體波規模,是一種測量地震 震級的方式。 概要 體波震級是使用P波的振幅以計算地震的震級。P波是一種以5到8 km/s在整個地球中傳遞的地震波,並且在地震時會最早到達地震儀。

  2. 體波震級是使用P波的振幅以計算地震的震級。P波是一種以5到8 km/s在整個地球中傳遞的地震波,並且在地震時會最早到達地震儀。因此,計算體波的強度是確定遠距離地震震級最快的方式。 賓諾·古登堡於1945年提出以體波週期在0.5到12秒之間的體波震級計算

  3. 體波震級是使用P波的振幅以計算地震的震級。P波是一種以5到8 km/s在整個地球中傳遞的地震波,並且在地震時會最早到達地震儀。因此,計算體波的強度是確定遠距離地震震級最快的方式。 賓諾·古登堡於1945年提出以體波週期在0.5到12秒之間的體波震級計算

    • 发展历史
    • 烈度度量
    • 震級度量

    烈度度量

    自从现代地震学形成以来,地震学家一直沿用地震烈度来度量地震的破坏后果和破坏程度。不过,人类能够利用地震计记录到的地震波形反演地震震源参数只有几十年而已。由于缺乏地震观测仪器,人类早期对地震的考察只能采用宏观调查的方式。1564年,意大利地图绘制者贾科莫·加斯塔尔第(英语:Giacomo Gastaldi)在地图上用各种颜色标注滨海阿尔卑斯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不同的地区,这是地震烈度概念和烈度分布图的雏形。后人借鉴并改进了他的做法,规定了评定烈度的宏观破坏现象及烈度评定方法,称之为地震烈度表。但初期的烈度表常常是为了调查某一次地震事件用的,很简单也不统一。 17世纪和18世纪,烈度曾以四度划分。1810年出现了按照10度划分的烈度表。到了19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罗西(M. S. de Rossi)和瑞士的福雷尔(F. A. Forel)在同一时期的研究结果很相似,于1883年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烈度表,这是第一张有使用价值的地震烈度表,也是第一个得到广泛运用的罗西–福雷尔地震烈度表(R-F)。德国人西伯格(A. Sieberg)对该烈度表进行了补充和改进,并用坎卡尼绝对烈度表的数据,每度配...

    震级度量

    要求以一个统一的标度来度量地震大小,是现代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对地震灾害的评定、地震预测的研究,还是作为基础研究的地震震源参数测定,都应当有一个均一的标度来表述地震规模。1935年,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在研究南加州地震时提出了近震震级标度,也就是里氏地震强度表。近震震级的发明是受到了日本气象学家和达清夫的启发。在此之前,地震的强度只是被相对测量,也就是测量地壳在某地的振动强弱。虽然这种定义任意性较大,但使用起来却很方便。十年之后,即1945年,德国地震学家宾诺·古登堡提出了面波震级。对于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几乎都是以面波震级标度来测定地震的大小。同年,古登堡又根据浅源地震的P波、PP波和S波引进了体波震级标度。 以上三种标度,实质上都属于里克特-古登堡震级系统,也就是里氏震级系统。其他震级标度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度量测量的方法不同,使用的仪器也不同,因此在地震台网的震级测定中,不同的震级之间一律不进行换算。但在地震活动性分析,特别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通常使用经验公式将不同的震级换算成统一的一种震级。1967年,苏黎世举行的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

    地震會以震級度量和烈度度量來衡量其嚴重程度,而這兩個術語很易被誤解為同一種度量衡。雖然震級度量和烈度度量並不相同,這些度量之間仍存在一定的關係。震級度量是計算地震間接釋放的能量,並通常會以阿拉伯數字顯示程度。而烈度度量則顯示地震的潛在能力,以及其到達地表時對人類、動物、植物、建築物和天然架構,如水體。烈度度量在個別國家和地區會以羅馬數字顯示其嚴重程度。理論上來說地震的嚴重程度能只以震級度量顯示,但在實際情況下,地震的嚴重程度須同時顯示烈度度量,因為地震會因不同因素影響其震度,例如震央的距離和地震地區的泥土質素。在建筑进行抗震设防时,一般是按照烈度来设防,而不是震级。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近震震級,通稱黎克特制地震震級,以ML表示,是用來計算地震的力量或能量。通過計算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來測量出地震的強度。

    面波震级

    面波震级Ms是根据测量主要传播于地球表层的面波而制定的震级度量。

    体波震级

    体波震级mb是宾诺·古登堡于1945年提出的震级度量,根据远震的P波、PP波和S波进行测定。其中,体波震级又分为由短周期地震仪测定的体波震级mb和由中长周期地震仪测定的体波震级mB,有时也将体波震级写成m并称之为统一震级。

  4. 2024年4月30日 · 里氏震级 (英语: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港澳称 黎克特制地震震级 ,台湾称 芮氏地震规模 ),是一种表示 地震 规模大小的标度,由 里克特 在1935年发明。 他后来改进出了 近震震级 。 它是由观测点处 地震仪 所记录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对数 演算而来。 震级定义在距离震中100千米处之观测点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 微米 (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为里氏0地震,如果距震中100千米处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为10 微米 (0.01毫米)为1,100微米(0.1毫米)为里氏2,1000微米(1毫米)为里氏3,10000微米(1厘米)为里氏4,如此类推。

  5. 2024年4月30日 · 实体波是直接由地震 弹性回跳 产生的波动,是每场地震一定会出现的波形。 依照横波和纵波的不同,实体波又可以分成两种。 在 中国大陆 的 人教版 教材中,直接将先到测站者称为“纵波”,后到者称为“横波”。 在 台湾 教材中则通常称呼“纵波”为“P波”,“横波”为“S波”。 有时为了称呼的精确性,有大学教科书也将“P波”称为“实体波中的纵波”、“S波”称为“实体波中的横波”,因为面波和尾波严格说起来也是 物理意义上的纵波和横波 [6] 。 实体波根据抵达测站的时间,依序分为P波、S波、T波。 P波(纵波) [ 编辑] 主条目: P波.

  6. 所謂地震震級,是以一個數字表達該地震的大小(或稱規模),一般與釋放的能量有關。 這個概念最初由黎克特先生(Charles Richter)於1935年提出。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時計算震級的方法少說也有好幾十款。 較常用的有四種,分別是本地震級Ml、體波震級mB、面波震級Ms和矩震級Mw。 也有一些比較特別的,例如按震動時間長度計算的時間長度震級Md、按地震感覺報告和破壞情況推算的宏觀地震震級M ms 、按海嘯高度計算的海嘯震級M t 等等。 地震波. 地震發生後,其釋放的能量便會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方八面傳播出去。 一般而言,地震的規模愈大,地震儀錄得的波幅愈高。 又因為地震波在向外擴散的過程中減弱,所以在遠離震中的地方錄得的地震波幅較接近震中的地方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