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2月17日 · 由於故事中的參賽曲目皆是真實存在的樂曲,僅僅搜集研究這些音樂資料已消耗了不少光景。. 最終,恩田陸費盡心思地「構想了12年、取材11年 ...

  2. 2016年5月16日 · 席間,洛楓向梁偉詩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何會選擇以「後九七」作為分水嶺?. 梁偉詩透露除了是政治上的分野外,亦是流行曲唱片工業走下坡的 ...

  3. 2004年3月16日 · 三月三日本欄談「拍和」和「伴奏」的分別,引用了幾個粵常用的音樂名詞。 友人看了該篇拙作,竟然來電追問這幾個音樂名詞的解釋。

  4. 2012年12月11日 · 戲曲視窗:香港粵劇歷史研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1] 我要評論. 在上周末,一位朋友傳來一篇講述香港粵劇發展歷史的文章,希望能給點意見 ...

  5. 2018年12月20日 · 1991年武漢音樂學院修建了一個音樂廳,後改名為「編鐘音樂廳」,音樂廳裡擺放了一套編鐘,它就是「中國樂器之王」。. 李幼平表示,管風琴是 ...

  6. 2019年5月26日 · 2019-05-26. 在黃霑先生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 - 1997)》裡,一段描述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粵劇和粵曲境況的文字:「這段時期,人才鼎盛。 紅伶如馬師曾、紅線女、薛覺先、半日安、上海妹、新馬師曾、余麗珍、何非凡、鄧碧雲、陳錦棠、梁醒波、譚蘭卿、任劍輝、白雪仙、白玉堂、麥炳榮、鳳凰女等前輩,仍在盛壯之年,演出頻密。 後輩如羅劍郎、鄭碧影、吳君麗、梁無相、蘇少棠、林家聲、陳好逑等亦開始漸露頭角,不停組班,在香港和九龍巡迴演出。 歌壇上更冒出了一群模仿前輩伶人聲腔的新人如鍾麗蓉、黎文所、李寶瑩、鄭幗寶等,各以新紅線女、小何非凡、新芳艷芬、小芳艷芬身份,為顧曲周郎提供娛樂新貌。

  7. 2021年1月30日 · 自80年代起在香港多種刊物撰寫古典音樂賞評,至今超過百萬字,其著作《音樂家音樂欣賞》是不少香港愛樂人的啟蒙讀物。 我的朋友黃牧先生一月二十五日下午於北京走了,享年八十二歲。 這個時代了,還有人用「忘年交」這種稱呼嗎? 反正社會不用,可能因為再沒「忘年交」這回事。 他不用,我也不用,雖然他辭世時年紀比我大上一倍也不止。 認識 Albert,是近數年的事情,雖然其實我自小便認識他。 我父親喜愛西洋古典音樂;我念初中時,一天他拿着一本小書下班回家,題為《音樂家音樂欣賞》。 受到父親每天播放音樂的啟發,我也爭着要讀,結果我愛不釋手。 長大後有機會勉強步了 Albert 的後塵,拚命在香港在海外欣賞音樂會,也隨意寫了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