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7日 · 濕地公園常見四雀鳥介紹 黑臉噪鶥:又名七姊妹,有黑色的闊臉罩,活躍於茂密的叢林,經常小群地出沒。黑臉噪鶥的叫聲十分吵,常聚在一起,發出響亮的「標、標」(bill-bill-)聲。白鶺鴒:毛色由黑、白、灰三種顏色組合而成,每隻白鶺鴒的毛色配搭有差異。

  2. 2023年5月7日 · 廣泛分佈於香港的樹林。 ‧綠翅短腳鵯: 有蓬鬆的短冠羽,頭部褐色,上體橄欖色,下體淡褐色。 綠翅短腳鵯是較為少見的留鳥,過往紀錄地點有大埔滘、梧桐寨等。 ‧白頭鵯(又稱白頭翁): 頭部黑色,頭後白色且羽有白色斑,全身大致呈橄欖綠。 白頭鵯為常見留鳥,廣泛分佈於香港。 ( B仔自然教室facebook /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 紅耳鵯(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片段) 綠翅短腳鵯(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片段) 白頭鵯捕食畫面(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片段) 熱門HOTPICK:bit.ly/3FoHZom. 相關字詞﹕ 雀鳥 觀鳥 熱門HOTPICK 編輯推介.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3. 2021年3月28日 · 野鳥大部分在春季和夏季繁殖,在這段時間常會發出較大及頻密的鳴叫聲,吸引異性。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與香港觀鳥會教大家憑聲辨鳥,近日推出「野鳥歌唱家」海報,涵蓋本港出沒的噪鵑、暗綠繡眼鳥(相思)、鵲鴝(豬屎喳)、八哥、樹麻雀等12種鳥,每隻鳥圖旁邊都有二維碼,「掃 ...

  4. 2021年4月27日 · 澤鷸的主要特徵為又長又尖的針狀嘴,通常在春秋遷徙期和冬天出沒,棲息地以泥灘和淺水區為主,常常跟其他鷸類聚在一起。 林鷸 (Wood sandpiper):身軀跟一般鷸類一樣呈褐色、灰色和白色,但林鷸有非常明顯的白色眉紋伸延至眼後,身上亦有濃密白色斑點。 黑水雞 (Common moorhen):身軀呈黑色,脇部有白紋,喜愛在近岸處尋找食物,或藏身於岸邊水生植物叢中。 牛背鷺 (Eastern cattle egret):外形跟其他白鷺相似,但牛背鷺於繁殖季節,頭、頸和背部的羽毛均會轉換成鮮明的橙色。 牛背鷺生活習性有趣,喜歡跟牛隻在一起,站在牛隻背上。 在春秋的候鳥遷徙期,或可見到大群的牛背鷺在濕地公園的淡水沼澤岸邊歇息。

  5. 2022年4月6日 · 灰色型雌鳥與雄鳥同型,赤色型雌鳥主要為紅褐色,全身具深色橫紋,會托卵寄生於長尾縫葉鶯等鳥巢。 【知多啲: 八聲杜鵑 】 2. 噪鵑 ——大型杜鵑,為常見留鳥。 雄鳥全身黑色,帶藍色光澤。 虹膜紅色,嘴淺綠色,腳灰藍色。 鳴唱聲為響亮重複的「餓痾——」聲,其速度及音調會逐漸提高。 雌鳥全身褐色,具淺色斑點和橫紋,會托卵寄生於黑領椋鳥、黑臉噪鶥及紅嘴藍鵲等鳥巢。 【睇片: 噪鵑 】 3. 大鷹鵑 ——大型杜鵑,屬春候鳥及夏候鳥。 虹膜橙黃色,眼圈及腳黃色,嘴灰黑色。 頭灰色,背深灰褐色。 胸部紅褐色,下體白色具深色縱紋,有托卵寄生的習性。 鳴唱聲為三音節,音似「Brain Fever」。 【知多啲: 大鷹鵑 】 4. 四聲杜鵑 ——中型杜鵑,屬春候鳥及夏候鳥。

  6. 2023年7月2日 · 【明報專訊】過去蝙蝠曾被指是SARS冠狀病毒的來源,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蝙蝠亦被指是病毒的宿主,漁護署接獲有關蝙輻滋擾的報告隨之顯著上升。 漁護署數字顯示,2019年接獲59宗蝙蝠滋擾報告,至2020年顯著上升至200宗,按年升約2.4倍;3年疫情期間,每年維持百多宗;去年全年錄得113宗,按年下跌32.7%,但數字仍較疫情前高出近一倍。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7. 2020年5月4日 · 【明報專訊】納米針這種殺菌技術在外國已經有數十年歷史,科學家最初是被蜻蜓翅膀啟發,科學家發現蜻蜓翅膀表面幾乎沒有細菌,經過研究之後,發覺原因就在於蜻蜓翅膀表面有很多細小的刺,可以殺死細菌。 水及油或影響殺菌效果. Zoono表示,Z-71配方的重要成分是由德國科學家在1930年代發明,最初只有德國軍方應用在潛艇內等殺菌。 後來美國軍方亦有使用,之後再普及至多國商用。 現時,Zoono產品已經分銷至全球數十個國家或地區,亦是在澳洲交易所上市公司。 不過,有熟悉物理學人士認為,納米針殺菌技術在實驗室內效果理想,但現實中可能因為水分或油分「填平」了納米針之間的空隙,又或塵埃被覆蓋,令殺菌效果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