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2年11月9日 · 埋葬先人其目的就是要在後來可以隨時來憑弔一番但是古代禮制只有墓穴填平而已並沒有特別的標記不容易辨認後來就改變成堆土而成高高的墳一則可以辨認二則可以避免他人踐踏但是又無法避免風雨的侵蝕墳墓崩塌就要 ...

  2. 孔子說:「不要違背於禮。」後來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答道:『不要違背於禮。』」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侍奉生活起居要依照禮去世後從殯殮到埋葬也都要依照禮歲終以後時的祭祀

  3. 2017年5月15日 · 孔子因負有天命傳承了大道故欲印證夏周之禮制及典籍和天命傳承及堯天舜日禹之大德而不足徵之嘆所以他能夠知道夏商周之禮現今一貫道場講禮節也是沿襲周禮一貫道確保留下來了因為保存了道統道脈的傳承所以很清楚夏商周三代之禮就是我們現今道場獻供請壇大典之禮。 看看今天的一貫道,自老前人輩們,它們的修道辦道制度及道義文禮及精神內涵,而今已少有存在了,有人不遵師訓制度規定,自作自專,各行各的,忘本流末,有一句流行的話,時代在變,人也在變,道場的形式也在變。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活人殉葬周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们死後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 考古工作者從已经发掘的古墓中发现, 1.戰國初期曾國國君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均為13~25歲的年青女子。 2.西周末年那个烽火戏诸侯丢了江山的周幽王,他的墓中有百余尸体,其中只有一具是男性,其余全为女性,都是他的姬妾美人,应该说都是从死殉葬的后妃宫女。 http://baike.baidu.com/view/5306330.htm. 3.战国时期,史籍关于人殉的记载很多。 那时的君王老爷死后,殉葬者不但有美女,还有幸臣仆从,准备到了地下,仍旧做君王。 《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卒,葬雍陽。 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4.

  6. 語譯孔子讚嘆說:「武王和周公可真的是天下所通稱的能盡孝道 的人啊! 談到所謂的孝就是要繼承先人的志向並妥善的承接先人的聖業德業

  7. 2015年8月13日 · 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意譯: 孔子說:「為什麼必須正名? 」。 「名不正,名與事實不相符,則言語錯誤,不能順理成章。 言不順,則辦事不能成功。 辦普通事猶不成功,何況推行禮樂教化之事。 治國必須以禮樂來教化。 普通事辦不成,一切雜亂無章,則禮樂更不能興起。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即是刑罰用之不當。 刑罰不中,則人民感覺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這就天下大亂了。 解析:

  8. 孔子說:「許多人都說自己聰明但是被人驅入網內陷阱中卻不懂得避開人人都說自己聰明但若是選擇中庸之道來修持卻往往連一個月的時間也無法維持住修行的堅持。 【分享】《論語.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自傲的人容易認為自身的條件優於他人許多,卻總是不明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的真理;因為再怎麼厲害的人,都會有人在相同的領域領先自己,也唯有不斷的精進,才能夠持續的進步否則很快的,追趕之人馬上來到,甚至超越。 所以聖人常自謙自己不足,事事向他人請教,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聖人是愚笨的;殊不知有智慧之聖賢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所以才能真正的學習到想學習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