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派系鬥爭

      Image courtesy of yangmingauction.com

      圖片: yangmingauction.com

      • 儘管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無緣成為首位大總統,但他仍懷有「總統夢」,1916年袁世凱死後,孫中山在廣州打起護法的旗號,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廣州組成新政府,稱自己是「非常大總統」,與段祺瑞籌劃的第二屆國會對抗。 1917年8月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孫中山當選為「大元帥」,1918年5月,非常國會通過改組,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在護法軍政府內被架空,黯然辭職離去。 雖然因為派系鬥爭,孫中山總統夢碎,無緣成為中華民國總統,但他依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家,為中國的民主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 其他人也問了

  2. 4 天前 · 5月4日軍政府改組修正案審查報告通過後孫中山即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 [18]:1165月21日孫中山離開廣州5月26日到三河壩 [19]:2236月1日孫中山由汕頭經台北前赴日本 [18]:380。 1918年5月下旬孫中山離開廣州第一次護法運動告終 [18]:116。

  3. 臺灣正體. 工具. 護法戰爭 (1917年-1922年),又稱 護法運動 、 護法之役 ,是由 孫中山 領導反對 段祺瑞 主導的 北洋政府 ,維護《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恢復 中華民國國會 ,在 廣州 建立 護法軍政府 的行動。 一般以廣州 護法軍政府 成立之日1917年7月17日為護法運動的起始點,戰爭在1917年10月在湖南展開。 在 中國國民黨 歷史中,亦稱為「 三次革命 」。 革命黨自民初遭 袁世凱 裁軍,二次革命失敗後,更被撤下所有軍權,甚至發展黨員也必須秘密進行,因此袁世凱死後,及至孫中山南下護法,雖然組成護法軍政府,實際上卻受桂軍牽制。 第一次護法因桂系奪權改組軍政府、架空孫中山而失敗。 孫中山為發展粵軍,大力籌備糧餉,驅逐桂系以後,第二次護法又因 陳炯明 兵變而失敗。

  4.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註 1] ),名文,後化名中山樵 [8]。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 [9]。 廣東 香山翠亨鄉(今中山市 翠亨村)人 [8]。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尊稱孫中山為國父 [10]:707 [11]:218。中國內地尊其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8]、「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 英雄、中國 ...

  5. 2018年7月21日 · 他雖是革命家卻屢屢跟軍閥政治家連手例如袁世凱死後他在廣東樹立軍政府與軍閥陸榮廷合作因攻擊陸榮廷而使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第二次護法運動與陳炯明合作被陳炯明趕出廣州最後為了確保其自己的軍事力量採取聯俄容共的政策依靠蘇聯的力量建立起黃埔軍校。 這麼多的特點,要在一篇文章當中全部介紹完畢,並不可能,因此我們在本文僅就他的權威主義、專制主義的面向做詳細的介紹。 (三)孫文是中國現在威權主義、非民主體制的起源. 以前的國民黨有一條強迫台灣人在孫文誕辰時,所唱的「國父紀念歌」,這條歌的歌詞有如下的一段話:「推翻了專制 建設了共和 產生了民主中華」。 其實這樣的講法與事實是有出入的。

  6. 10月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成立此後各地紛紛出現起義清朝的崩潰成為必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是共和國並沒有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西方列強和清政府支持集官僚政客和軍閥於一身的袁世凱希望借助這個強有力的人終止革命2月清朝皇帝正式退位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呈袁世凱在北京繼任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政治、思想方面,這是一次極大的思想解放。 但是,革命的果實被代表西方列強利益的軍閥、官僚、政客所攫取,民國名不副實。 所以,孫中山在他的遺言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者:

  7. 辛亥革命. A.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會的時刻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和社會危機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劇腐敗的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 革命運動的浪潮因此捲起各地紛紛出現名目不同的革命團體興中會不再是孤軍作戰孫中山深知必須加強組織工作建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以之作為革命中樞」,領導日益洶湧高漲的革命運動他還作廣泛宣傳促使民眾覺醒推動知識分子參與革命。 由於清政府的壓迫和鉗制,內地的革命宣傳受到阻遏。 沿海大城市、港澳地區和國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便成為革命思想傳播的主要基地,而有關的思想則同時向內地輻射和伸展。 適逢這時期出現了留學潮,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的集中地。 他們熱情、敏感、積極地接受新事物,因而成為革命思想傳播的主要承擔者。

  8. 1905年,在 日本 東京 組成 中國同盟會 ,孫被推為 總理 ;確定「驅除 韃虜 ,恢復 中華 ,建立民國, 平均地權 」的革命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 民報 》,宣傳革命,同當時的中國改良派激烈論戰 [9] :2936 。 此後在國內外發展革命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 [9] :2936 。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各省紛紛響應 [9] :2936 。 12月29日,孫被十七省代表在 江蘇省 江寧府 推選為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就職,建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9] :2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