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廖鴻基(1957年11月11日 — ),臺灣文學作家。 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籌創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魷釣船遠航,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航行歐洲航線,執行黑潮101漂流計畫。

  3. 2022年3月26日 · 廖鴻基謙稱既非科班出身、更不是文藝青年,「我和寫作唯一的連結,可能只有學生時代的作文課吧,自己也相當缺乏文學知識,」最初執筆,廖鴻基亦不清楚散文與小說的分野,「之所以投稿散文,只是因為字數剛好達標。

  4. 2022年3月10日 · 「其實沒有海湧伯這個人。 」廖鴻基過往散文作品與 《最後的海上獵人》 中皆見海湧伯,但事實上,他並非現實生活裡的單一角色,而是廖鴻基曾共事過的、多位老船長的集合體。 「他們等同我的師傅,一輩子豐富的經驗,讓他們擁有海洋生活的智慧,也有所堅持。 」當廖鴻基初次踏向海洋,是這些如「海湧伯」的老船長們帶他熟悉一切,「是他們教我如何站得穩、如何擁有海上生活的基本能力。 出海捕魚,畢竟不若陸地安全穩定,常面對各種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我非常敬佩這些老師傅的沉著態度,」在海上,不免數次遇見生死一瞬間的關鍵時刻,但這些「海湧伯」總沉著篤定,安全返港,「他們告訴我:『害怕或驚慌就回不來了。

  5. 2012年4月30日 · 廖鴻基(1957-)這個名字,便在這波熱浪中逐著浪頭衝來,他的《討海人》,犁開台灣的文學之海,令人驚豔於從事沿海漁業的漁人生活,強而有力、他鐫刻下《老人與海》般的台灣漁人形象,恰好為80年代,開放解嚴後一波又一波的台灣自我定位追尋 ...

  6. 2019年12月21日 · 廖鴻基(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真正有實力捕魚的討海人,看起來都很斯文,不愛講話,很安靜、很低調。 那種有討海人既定形象,愛講話、講話又很大聲的人,常常都捕不到魚。 」廖鴻基露出那種很得體式的公務員笑容,這麼說著。 許多人會把大海想像成猛獸,但在廖鴻基心裡,討海人、鯨豚或是浪和暴風,都像是一種安寧永恆的真相。 感覺生命受困 30歲拋棄安穩前往印尼. 不過他長得真的很像公務員,臉上微笑沒什麼銳利的線條,語氣聽起來也很柔和。 事實上,40多年前,廖鴻基高中畢業剛出社會,還真的就是個台泥公司的小職員,但或許他上輩子是條魚吧,安穩的工作做沒幾年,他再也無法忍受被關起來的感覺,「當你熟悉這個工作,很快就能把工作做完,剩下來時間只能看著窗外陽光,感覺生命被困住。

  7. 2021年8月25日 · 廖鴻基:海洋太遼闊,它是一生也寫不完的書。 他曾是討海人,以民間之力,推動以賞鯨替代捕殺,為台灣海洋教育打開一扇窗;他投身海洋文學創作,為被海洋環繞,卻匱乏的台灣海洋文學留下珍貴足跡;他關心海洋環境,要窮盡一生讓台灣轉身面對海洋,打開新的視野。 他是廖鴻基。 鞭炮煙塵中,一艘船緩緩駛入港灣,「新船入港。 」廖鴻基指著綁在船上的竹子、滿載而歸的旗幟說,一會兒靠岸還會撒糖果和包子。 行走在碼頭間,他不時指著船上種種設備一一解釋其功能、分析台灣不同海域的魚種,聊起鯨豚的身影,彷彿聊著親愛的家人。 撫慰靈魂的 生命之海. 近二十年前,他開始集結民間之力,投身以「賞鯨」進行鯨豚保育,從而喚起人們走向海洋;且致力於幻化多變的海洋生態、文化與生命書寫,為台灣海洋文學留下重要資產。 為什麼投入鯨豚保育?

  8. 2019年12月20日 · 50後的心境,要像大海!. 海洋作家廖鴻基:容納一切的海洋,讓心更寬廣了. 文/蔣德誼 攝影/陳鴻文. 有部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描述一個在遠洋客輪上出生的孤兒,在海上練就極高超的琴藝,幾經猶豫,終其一生仍不曾踏上陸地一步。. 劇中鋼琴師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