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日 · 創辦起源. + 1. 時間回到北伐戰爭結束後的1927年,西北將領馮玉祥派遣部屬 張之江18811966河北鹽山縣人西北軍五虎上將之首) 到南京出任軍事代表。 其時張之江深受「體育救國」的思想影響,認為要令國家擺脫弱勢,必須強健民眾體魄,而武術正可「增加生產力,維持社會秩序,抵抗壓迫,保障民權」。 他四出奔走宣揚武術的重要性,同時創立了一所「武術研究館」,希望能得到南京政府的認可。 然而教育部卻指「武術研究館」為民間團體,不批准其在教育部立案。 但此事旋即得到了李烈鈞及邵力子、吳稚暉、鈕永鍵等政府要員的大力支持。 最終在1927年11月,「武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由馮玉祥、張之江分別擔任理事長及館長,編制上則直屬南京國民政府。 人才濟濟. + 2.

    • 由民間體育到「強國強種」
    • 政治與歷史的產物
    • 昔日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 武術套路競賽的歷史

    中國的武術文化早在戰國年間便已經出現,當時被稱為「技擊」,意謂在戰場使用的攻防格鬥之術。後來武術的技法慢慢流入民間,並增添了文娛藝術的元素,故在漢代又名「武藝」。 至於「武術」一詞,則是出在南朝太子舍人顏延之的詩作《皇太子釋奠會》,其中有言: 故此,武術的內容從來都不止於拳腳搏擊。而隨著時間推演,武術文化亦愈來愈偏重民間發展,官方組織很少對它進行過整合或宣傳,反是採取一種近乎貶斥的態度。這些因素合起來,就令到「武術」的定義長期處於混雜狀態。 及至清末年間,上流社會對武術的觀念開始改變,梁啟超便曾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寫過一部《中國之武士道》。該書提到中國的武俠文化自古有之,他們的道德價值觀亦與主流思想一脈相承。透過學習武俠的行事準則,國人將可文明精神、野蠻體魄。 在這種新思想的主導下,武...

    縱上所述,若果要嚴格遵從「國術」的詞義,那它就不只是一項文化活動,而是在特定時空下的政治及歷史產物。首先,它必須包含著「強國強種」的社會願景,而這個「國」又特指「民族國家」(Nation State),並不是單純是文化意義上的中華民族。 在具體操作方面,它是要建立一個類近於日本的現代民族體育系統。事實上,當日梁啟超所撰的《中國之武士道》,本就是啟發自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所以「國術」不獨是一個體育概念,更是一個教育體系。翻開中央國術館的教程,便能發見它涵蓋了拳械套路、摔跤、射箭,乃至各種傳統武術知識。而一些與武術有間接關係的體育項目,如彈弓、踢毯、槓子等,亦同樣囊括其中。套用內地學者馬明達教授的話: 總結來說,「國術」與「武術」的最大分別,是前者並不屬於文娛活動;它帶有明確的國家意識,要為社會培...

    既然「國術」與「武術」之間存在著明顯界線,那現在的問題是:當下是否仍然需要堅持兩者的本義,讓它們不致混淆?而「國術」所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觀,又是否繼續適用於今天的社會?對此,筆者秉持一種較為開放的態度。 誠然,以國家為軸心推廣武術,可以更快地讓國民體認到它的時代價值,也能令武術的訓練得到監管,減少害群之馬出現的機率(其實這點還需商榷)。然而隨著歷史和政治格局的變動,對國家的理解亦漸趨多元,民族國家與政府的關係也未必如過去般緊密。如果勉強將「國術」停留在最初的定義,恐怕會造成武術界的誤解甚或分裂。 其次,雖然「國術」與「武術」本質上並無高低之分,純粹是發展方向與營運模式的差別。但得到政府與其他名流支援的國術,顯然會佔據更大的話語權,而各流各派的習者,亦可能會就著國術的銜頭發生爭執。按《逝去的武林...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政府為武術運動制定政策,既希望繼續發揚傳統武術文化,同時亦想加強推廣武術的健體及藝術功能,以此跟西方的競技體育(如競技體操、藝術體操、舞蹈等)接軌。由是者,傳統武術中較為普及的套路訓練,就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的表演賽事,並在1957年被國家體委正式列為比賽項目。 1959年,第一部《武術競賽規則》出台,為套路競賽的發展方針定調,即所有規則設計都要符合「難度大、質量高、形象美」的藝術原則。往後數十年間,《武術競賽規則》經歷了不同程度的修訂,例如在 1996年的版本中就增設了「創新難度動作」的加分。至於2003年推出的試用本,更刻意將難度分值調至3分,進一步提升高難度動作所佔的比重。而比賽的主旨,亦從「難度大、質量高、形象美」轉變成「突出競技特色、提高藝術特色、鼓勵發展創新」。...

  2. 2021年3月20日 · 1927年張之江開始籌劃一所全國性的國術館最終在翌年3月正式成立地點設在南京西華門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南京中央國術館」。 張之江順利成章擔任館長一職而曾經跟他兵戎相見外號劍仙的將領李景林則出任了副館長早期的中央國術館分為武當門」(內家拳少林門」(外家拳兩大體系結果卻引起了雙方的激烈爭執。 張之江隨即決定,改以教務處取代兩門劃分。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2年2月7日 · 最終在1927年11月,「武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由馮玉祥張之江分別擔任理事長及館長編制上則直屬南京國民政府1928年中央國術館開設了教授班致力培養更多的武術專業教員同年10月國術館舉辦了首次的全國國術考試除了傳統的套路競賽亦設有搏擊項目1929年兩廣國術館在廣州成立。 時任廣東省政要的李濟深及陳濟棠,禮聘傅振嵩、顧汝章、王少周(一說為李先五)、萬籟聲及耿德海五位宗師聯袂南下傳藝,這便是著名的「五虎下江南」。 萬籟聲:「神腿」杜心五首徒 將隱秘自然門傳揚四方. + 3. 萬籟聲(1903—1992),本名萬常青,出生於湖北省鄂州市。 他是文武兼備的自然門第三代宗師、「神腿」杜心五傳人。

  5. 2019年4月26日 · 1920年代末期國民政府完成北伐西北軍將領張之江創立中央國術館更是直接隸屬於中央在政府機關的大力推廣下早期中央國術館可謂雲集了全國各地的武學宗師被稱為國術界的黃金十年」。 未幾國家經歷日寇來犯烽火連天國共內戰山河變色大批武林人士南下避難在此南海一隅重新築起了小武林。 正如《一代宗師》的劇情,不論是佛山的詠春宗師葉問、東北八卦形意門的宮若梅、國民黨軍統麾下的八極拳高手一線天等,都來到了香港。 而事實上,五、六十年代的殖民地,國術武館如雨後春筍,開辦了多達四百一十八所,習者高達一萬二千人,不管是南派的洪、劉、蔡、李、莫,還是北方的形意、八極、太極,都能在香港尋到一席之地。

  6. 2020年12月4日 · 1927年11月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張之江18821966在其軍政盟友協助下成立了全國最大的武術組織中央國術館」。 此前他已經多次呼籲將武術改稱為國術」。 及後,但凡由南京政府管理,或以中央國術館為藍本的武術機構,便大多沿用「國術館」的銜頭。 而民眾則日漸將「國術」與「武術」等同,至今未變。 張之江(1882年-1966年),字紫珉,民初西北軍將領,中央國術館創辦人,禁菸委員會首任委員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他一生熱愛武術,正是在他倡議下,武術易名成「國術」,成為了近代中國的文化代表。 (搜狐) 強國強種. 可以見到,傳統武術之所以能夠一枝獨秀,成為民族文化的最大代表,並非大眾的自然心理使然,而是民國政府刻意造成的結果。

  7. 2022年10月6日 · 書名緯武經文創建中國武術的近代歷程. 作者:麥勁生、劉繼堯.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6月. 近年流行的性別研究,更讓我們瞭解到傳統社會中,武與力並非「男性氣概」(Masculinity)的必然內涵。 性別研究強調「女性特質」(Femininity)和「男性氣概」都是社會文化建構遠多於與生俱來的品質。 不同社會因應主導群體的利益、習性和產業結構種種因素界定男女的特性,進行角色定形,並且規範兩者社會功能,進行分工,繼而按性別分配社會和文化資源。 在西方文化的長流之中,男性氣概隨社會需要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