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9日 · 比利時現今為高度發達的國家 歐洲聯盟 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外貿為其經濟命脈。 擁有極其完善的工業體系,以及港口、運河、鐵路以及公路等基礎設施。 首都 布魯塞爾 是 歐洲聯盟 與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有「歐洲首都」之稱。 名稱 [ 編輯]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西元前3世紀的羅馬時代,當時此地蠻族居住,被 羅馬人 稱為 比利時高盧 ( 拉丁語 : Gallia Belgica ),字面意為 貝爾蓋人 的 高盧 。 「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 徐繼畬 所編纂的《 瀛寰志略 》。 歷史 [ 編輯] 在比利時考古挖掘到的史前石器. 主條目: 比利時歷史. 最晚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比利時已經有先民聚居。

  2. 2024年2月1日 · 比利時 是我第一個 歐洲旅遊 的國家,到 比利時自由行 很棒的是他離 荷蘭 、 英國 、 德國 、 法國 都很近,你可以搭配其他國家安排一起 荷比法、 荷比盧自助旅行 都方便。 第二次到 比利時旅行 ,我安排了8天的 深度景點行程 ,這篇比利時自由行全攻略整理了 城市路線、費用預算、住宿、交通、機票重要的比利時自由行前資訊. 註:本文景點的票價跟交通的價錢可能會依據時間而不同。 最後更新時間2024/2. |歐洲自由行攻略. 大英帝國.

  3. 比利時王國荷蘭語België法語Belgique德語Belgien),簡稱比利時”,位於西歐北連 荷蘭 ,東鄰 德國 ,東南與 盧森堡 接壤,南和西南與 法國 交界,西北隔多佛爾海峽與 英國 相望。 海岸線長66.5千米。 屬海洋性温帶闊葉林氣候,陸地面積30688平方千米,領海及專屬經濟區3454平方千米。 比利時全國分為10個省和581個市鎮。 首都為 布魯塞爾 。 截至2023年1月,比利時人口1169.8萬。 公元前凱爾特族的比利其人在此居住。 公元前57年起長期為 羅馬人 、 高盧人 、 日耳曼人 分割統治。 9-14世紀被各諸侯國割據。 14-15世紀建立了 勃艮第王朝 。 隨後又陸續為 西班牙 、 奧地利 、法國所統治。 1815年併入荷蘭。

  4. 美國國務院. 比利時 喺 中央情報局 《 世界概況 》嘅資料 (英文) 〈ベルギー王国 | 外務省〉 (日文). 日本 外務省 (日文:外務省). "Belgium -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英文). 澳洲外交貿易部 (英文: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 屬於4類 : 官方網站喺維基數據同喺維基有唔同網址. 歐盟成員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比利時.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沿革
    • 自然環境
    • 自然資源
    • 行政區劃
    • 國家象徵
    • 人口民族
    • 政治
    • 經濟

    比利時王國(荷蘭語:België,法語:Belgique,德語:Belgien),簡稱“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66.5公里。全國面積2/3為丘陵和平坦低地,全境分為西北部沿海佛蘭德倫平原、中部丘陵、東南部阿登高原三部分,最高點海拔694米,主要河流有馬斯河和埃斯考河,屬海洋溫帶闊葉林氣候,四季明顯。

    古代凱爾特人和比利其人在此居住。後長期被羅馬人、高盧人、日耳曼人分割統治。14~15世紀歸屬勃艮第公國。後被西班牙、奧地利、法國統治。1815年併入荷蘭。1830年10月4日獨立。比利時是19世紀初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都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國土面積雖不大,但各具特色的旅遊景點遍布全國。首都布魯塞爾不僅有聞名於世的滑鐵盧古戰場,也是歐盟與北約的總部所在地。

    比利時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外貿為其經濟命脈,是世界十大商品進出口國之一,全國GDP的大約三分之二來自出口。比利時擁有極其完善的港口、運河、鐵路以及公路等基礎設施,為與鄰國更緊密的經濟整和創造條件,比利時是歐盟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

    2015年10月28日,第70屆聯合國大會改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比利時成功獲選,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中文名稱:比利時王國

    •英文名稱:The Kingdom of Belgium

    •簡稱:比利時

    •所屬洲:歐洲

    •首都:布魯塞爾

    •主要城市:安特衛普、根特、布魯日、列日、魯汶、那慕爾等

    早期

    主詞條:比利時歷史 古代凱爾特人居住在今比利時境內。 公元前57~前51年被羅馬人凱撒征服後隸屬於羅馬的行省──貝爾吉卡行省。 公元4世紀起,被法蘭克人占領,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 公元843年,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的孫輩們簽署了《凡爾登條約》,佛蘭德伯國的斯海爾德河以西部分歸屬法蘭西,以東部分歸屬神聖羅馬帝國。這也是當今比利時法語區與比利時德語區分別的由來。 11世紀時形成了康布雷、列日、烏得勒支等侯爵領地和布拉班特、赫尼郜、那慕爾、林堡、盧森堡等伯爵領地的封建割據局面。在佛蘭德和布拉班特地區自10世紀起就出現了最早的城市,自1071年起發展成為歐洲第一批城市公社,它們通過與東歐、南歐、拜占庭和東方的貿易得到很大發展。 1280年佛蘭德的布魯日、伊珀爾以及其他城市爆發人民起義,城市貴族為了鎮壓起義同法國結盟。1300年法國占領佛蘭德,1301年和1302年布魯日的手工業者奮起反抗法國人和城市貴族(“布魯日晨禱”)。1302年7月11日他們聯合佛蘭德的農民在科特賴克附近打敗了法國的騎士軍(“金靴刺戰役”)。 1384年佛蘭德歸屬勃艮第公國。勃艮第在15世紀陸續取得那慕爾、布拉班特、林堡、赫尼郜、荷蘭、澤蘭和盧森堡等領地。比利時逐漸統一。 1477年比利時歸屬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506~1713年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系同荷蘭和盧森堡一起組成西屬尼德蘭,由西班牙統治。1713年比利時轉歸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789年和1792年爆發反對奧地利統治的起義。1794年,奧地利在弗勒呂斯被法國擊敗,比利時割讓給法國。 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併入荷蘭,人為的統一產生了宗教、文化和語言的對立。1828年比利時自由黨和天主教黨聯合成反對派聯盟,為廢除新稅和爭取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而鬥爭。1830年8月25日布魯塞爾人民舉行起義。同年11月18日比利時國民大會宣告比利時獨立為君主立憲國,隨後制定了憲法。 1831年1月20日英國、法國和普魯士參加的倫敦會議承認比利時的獨立並保證它的永久中立。1831年6月4日國民大會選舉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親王為國王,稱利奧波德一世(1831~1865年在位)。1839年比利時與荷蘭簽訂和約,荷蘭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

    獨立後

    1831~1870年比利時的煤炭和冶煉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末比利時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參加瓜分非洲。 從1876年起,比利時侵占剛果領土,1908年剛果自由邦成為比利時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被德軍占領。1918年11月比利時光復。1919年比利時從德國接管歐本-馬爾梅迪和盧安達-烏隆迪。1920年與法國結成軍事同盟,1922年與盧森堡締結經濟同盟。1925年加入《洛迦諾公約》,1936年利奧波德三世(1934~1950年在位)聲明“絕對中立”,退出《洛迦諾公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再度被法西斯德國占領,1940年5月28日利奧波德(neobored)三世簽字投降,比利時政府流亡英國。比利時人民積極展開反法西斯鬥爭。1944年9月比利時光復。1944年比利時同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1958年發展為比、荷、盧經濟聯盟)。並同法國、英國、盧森堡和荷蘭締結區域性的防禦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0年在全國公民投票後,利奧波德三世被迫退位,由其子博杜安一世繼承王位。1958年比利時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比屬剛果人民多次鬥爭之後,1960年初比利時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被迫同意剛果(今薩伊)在同年6月30日獨立。7月13日,比利時對新成立的剛果共和國發動軍事襲擊,遭到國際輿論譴責,遂撤軍。1962年7月1日盧安達和蒲隆地宣布獨立。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統治結束。 70年代以來,由於國內經濟危機和民族語言矛盾激化,政局不穩。1968~1981年內閣更迭10次。1981年11月提前大選,12月17日馬爾滕斯組成荷語基督教人民黨、荷語自由進步黨、法語革新自由黨和法語基督教社會黨四黨聯合政府。1984年各執政黨協調內外政策,制訂3年經濟緊縮計畫,國內政局相對穩定。1985年10月13日舉行大選,11月28日聯合政府繼續執政,馬爾滕斯連任首相。 2015年10月28日,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6年11月28日,荷蘭與比利時簽署兩國邊界更改、領土互換協定。 2018年6月8日,聯合國大會選舉比利時為2019年和2020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區域位置

    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北鄰荷蘭,東連德國,東南連盧森堡,南部和西部與法國接壤,西北瀕臨北海。陸地面積30528平方公里(包括在荷蘭境內的飛地──巴勒-埃爾東),領海及專屬經濟區346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6.5公里。

    地形地貌

    比利時陸地面積的2/3為丘陵和平坦低地,最低處略低于海平面,全境分為西北部沿海佛蘭德平原、中部丘陵、東南部阿登高原三部分。最高點海拔694米。西部平原地勢平坦,河流眾多,灌溉充分;東部為阿登山脈,地形升高,森林覆蓋率較高。國土最遠兩端距離280公里。

    氣候特徵

    比利時受沿岸流經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氣候濕潤。

    比利時自然資源貧乏,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尚有少量鐵、鋅、鉛、銅等。截止2014年,比利時煤蘊藏量為37億噸,其中有開採價值的18億噸。自上世紀80年代起,比利時各主要煤礦陸續停止開採。此外尚有少量鐵、鋅、鉛、銅礦等。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23%。比利時的原油、天然氣完全依賴進口,一次能源消費的進口依存度接近80%,顯著高於歐盟平均水平。核電站7座,占總發電量的65%。森林及綠地面積6070平方公里(2002年)。

    比利時全國地方分為10個省和589個市鎮。10個省:安特衛普、西弗蘭德、東弗蘭德、林堡、北布拉邦、南布拉邦、列日、埃諾、那慕爾和盧森堡省。

    首都布魯塞爾(法語:Bruxelles,荷蘭語:Brussel)面積162平方公里,人口113.9萬(2012年),其中87%的居民講法語,13%講荷蘭語;外籍人口約占1/4。是比利時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聯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布魯塞爾同時也是佛蘭德區的首府和比利時法語區的中心。在不同的語境中,布魯塞爾有著不同的外延。歐洲聯盟三個主要的機構當中,歐盟委員會和歐盟部長理事會位於布魯塞爾,另一個重要機構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也有分處(全體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所以它有歐洲首都的美譽。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每年有眾多國際會議在此召開,另有200多個國際行政中心和超過1000個官方團體在此設有辦事處。布魯塞爾不僅是歐盟的行政中心,歐委會及歐盟理事會所在地,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世界海關合作理事會所在地。

    國旗

    比利時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5:13。旗面從左到右由黑、黃、紅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黑色是莊重而具有紀念意義的色彩,表示悼念在1830年獨立戰爭中犧牲的英雄;黃色象徵國家的財富和畜牧業與農業的豐收;紅色象徵愛國者的生命和熱血,還象徵獨立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 比利時是世襲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乘坐的汽車懸掛王旗,王旗與國旗不同,為四方形,旗地近似咖啡色,旗中間有比利時國徽,旗地四角處各有一頂王冠和在位國王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國徽

    比利時國徽分為大小兩個版本。大版本國徽為斗篷式。國徽中心圖案是一頭站立在黑色盾徽上的雄獅的圖樣。這對獅子被稱為“比利時獅”(拉丁文:Leo Belgicus),是比利時的國家象徵。其後為交叉的君王節杖,它象徵皇室的威嚴和權力。 盾徽周圍是裝飾華麗的首任國王利奧波德的勳章褳帶環繞;兩側各有一隻舉著國旗的獅子,另外,在國徽中,有一件象徵君主國體的紅色上衣。在這件紅色上衣的頂端,有一頂皇冠。飾環之下懸掛著一枚利奧波德(比利時第一代君主)勳章,後面有標誌皇室權位與正義的金色節杖;上面飾有一頂華美的王冠。 國徽頂端的9面旗幟分別代表比利時的9個省(但其實有10個省)。國徽基部的紅色飾帶用法語和弗拉芒語書寫著民族格言:“團結就是力量”(法語:L'union faitla force,荷蘭語:Eendrachtmaakt macht)。這個版本的國徽是在1837年5月17日開始使用。

    國歌

    《布拉班人之歌》(法文:La Brabançonne;荷蘭文:De Brabançonne;德文:Das Lied von Brabant) 歌詞大意:在遭受幾百年奴役後,比利時人重新抬頭。憑勇氣恢復了聲譽,法律重光,旗幟如舊。您的堅強勇敢的雙手,從此不為人所左右。在您的古老的旗上刻著:君王、法律和自由!

    截止2013年底,比利時總人口為1119.6萬,其中,講荷蘭語的弗拉芒大區人口占57.3%,講法語的瓦壟大區人口占32.3%,布魯塞爾首都大區人口占10.4%,是西歐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弗拉芒族占58%;瓦隆族占41%;德意志族占1%。

    政體

    比利時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國王是國家的象徵。 聯邦政府:負責有關國家整體利益的事務。如外交、國防、經濟、社會福利、公共安全、運輸、通訊等。 社區政府:負責語言、文化和教育。如學校、圖書館、戲院等。 行政區政府:負責當地的土地與財產事務。如地域經濟、規劃、建屋、交通等,如一個在布魯塞爾的學校建築由布魯塞爾行政區政府管轄,但是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則由荷蘭語社區政府(如果學校教授的第一語言是荷蘭語)或法語社區政府(如果學校的第一語言是法語)負責。這是一個複雜但卻能被廣泛接受的舉措,以確保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

    憲法

    1831年制定首部憲法。1994年2月出台新憲法,保留了原憲法有關基本自由、權力分享和國家民主的2/3條款,並規定:比實行世襲君主立憲的聯邦制,國王為國家元首、三軍最高統帥,與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與政府共同行使行政權,但實權在政府,政府對議會負責。議會實行兩院制,主要由眾議院行使立法權,參議院只在修憲、外交事務、國家體制改革等方面與眾議院享受同等權力,在其它方面僅有立法建議和諮詢權。新憲法擴大了地區政府的內政和外交權力。新憲法首次承認女性王室成員的王位繼承權。

    議會

    聯邦議會由150名眾議員和71名參議員組成,任期4年。眾議員由全國11個選區直選產生。71名參議員由地區直接選舉40名,語區議會指派21名,地方再遴選10名。年滿18歲的國王子女是法定參議員,但不參加投票,阿斯特里德公主和洛朗王子均是參議員。2011年10月,比參與組閣談判的主要政黨完成第六次國家體制改革談判,決定從2014年起聯邦選舉為每5年一次,聯邦參議院為非常設機構,成員從71名減少到60名。 本屆比利時聯邦議會於2010年6月13日選舉產生,參議院議長德貝圖娜(Sabine de Bethune,女,荷語基民黨),眾議院議長安德烈·弗拉奧(André Flahaut,法語社會黨)。

    綜述

    比利時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經濟高度對外依賴,80%的原料靠進口,50%以上的工業產品供出口。2017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5285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 經濟成長率:1.7%。 通貨膨脹率:2.35%。 失業率:7.3%。 公債率:104%。 (資料來源:美國中情局、比利時政府官網)

    工業

    比利時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19世紀初歐洲大陸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 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有色金屬、化工、紡織、玻璃、煤炭等行業。外貿為比利時經濟命脈。主要貿易夥伴為歐共體成員國,其次為其他歐洲國家及北美、亞洲和非洲國家。對外投資主要在遠東地區,其次是剛果(金)、蒲隆地、盧安達、歐洲、拉美和北美。主要投資部門為冶金、建築材料和服務業。每年對外援助總額約250億比法郎(約合6.7億美元),受援國達100餘個,非洲國家占75%。貸款援助中的50%用於亞洲國家。

    農業

    2013年農牧漁業附加值為26.91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0.73%。農業就業人口7.55萬,約占總勞動人口的1.28%。農業用地面積約為133.4萬公頃。

  5. 無論是 地理 上還是 文化 比利時 都處於 歐洲 的十字路口在過去的2000年內其見證了各種種族與文化的興盛與衰敗也正因為這樣比利時是歐洲真正的種族熔爐凱爾特人 、 羅馬人 、 德意志人 、 法國人 、 荷蘭人 、 西班牙人 和 奧地利人 在此都留下了文化的痕跡。 史前時代 [ 編輯] 在比利時考古挖掘到的史前石器. 在比利時地區曾經發現距今三萬五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 公元前一千七百年左右,該地區已經使用的錢幣;而此人種也是廣義日耳曼民族的一支,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家凱薩在其著作高盧戰記中,就曾敘述該地的原住民的生活狀況。 早期歷史(1830年前) [ 編輯] 羅馬帝國時期 [ 編輯] 主條目: 比利時高盧.

  6.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歐洲地區-比利時王國 Kingdom of Belgium. ::: 首頁. 國家與地區. 歐洲地區. _ 代表該國之「首都」 比利時王國. Kingdom of Belgium. 首都 布魯塞爾(Brussels) 旅遊警示等級 詳情請參閱 領務局網站. 氣象 請參考 中央氣象局網站. ※ 氣象資料皆以首都為準,以上資訊僅供參考。 國家相關資訊. 簽證及入境須知. 駐外館處. 駐台外國機構. 急難救助電話. 生活資訊與建議. 國旗說明: 黑、黃、紅三色旗,取自比利時傳統獅子徽章而來,即黑底上有隻吐著紅色舌頭的黃色獅子。 國慶日: 7月21日. 加入聯合國日期: 1945年. 語言: 荷語、法語及德語為官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