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22日 · 這樁交易的代價是星展集團總部將增資台灣子行新台幣 245 億元以及在計算花旗台灣消金業務淨資產轉讓的現金對價後加碼支付 198 億元溢價,惟實際價格,要等到 2023 年 7 月底的分割基準日才拍板。 花旗台灣的 45 家分行、50 萬名存款及財富管理客戶,以及逾 280 萬的信用卡戶及無擔保信用卡貸款帳戶,將全數移轉給星展;同時,3500 位員工全數留任三年。 今年初,星展銀才歡慶子行在台 10 週年,吞下花旗消金這顆大補丸後,林鑫川難掩喜悅地說,可望少奮鬥 10 年,一步登上外銀消金最大龍頭。 圖片來源: 星展銀行. 這是星展相繼在 2008 年合併寶華銀行、2016 年承接澳盛銀行信用卡業務後的最大里程碑。

  2. 2024年3月11日 · HOT! 熱門文章. 1. 2. 3. 4. 5. 6. 近年全球大型金融機構漸漸擺脫傳統的大型主機,逐步調整為以雲端原生架構,開發下一代核心系統平台。 此舉有助於銀行簡化端到端業務流程,加速新產品和服務上市時間,並提高對新興法規的合規性。 目前包括芬蘭OP金融集團(OP Financial Group)、英國駿懋銀行集團Lloyds Banking Group)、西班牙桑坦德銀行集團(Banco Santander)、荷蘭ING集團、美國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 Chase & Co.,小摩)、新加坡星展銀行、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及三菱日聯銀行等,已陸續推動核心系統轉型並獲成效。 這些國際經驗凸顯了金融機構在全球各地積極採取變革措施,以因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 延伸閱讀.

  3. 2023年4月6日 · 這兩件大事件可說震撼全球金融圈、科技圈,首先是 3 月 10 日美國矽谷銀行倒閉的消息,部分人士認為,造成矽谷銀行倒閉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儲戶們在社群媒體、電子郵件等平台上的訊息交流,使得大批投資人因為恐慌及從眾心理而一窩蜂地去提領存款,最終導致矽谷銀行的擠兌現象,並連帶影響整個銀行業。 沒有社群媒體,就不會發生擠兌現象? 「如果沒有社群媒體,矽谷銀行的擠兌現象很有可能不會發生。 」美國知名商業新聞網站 Business Insider 的科技記者卡莉(Kali Hays)這樣認為。 矽谷銀行的倒閉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它發生的速度如此迅速且毫無預警。

  4. 2023年8月14日 · 星展集團消費金融暨財富管理業務負責人許志坤也特地從新加坡遠赴而來與星展集團消費金融業務負責人 Sanjoy Sen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黃思翰及星展銀行台灣消費金融處處長孫可基等人一起手持鳳梨與好彩頭拍照象徵星展集團對台灣的重視回顧這起併購案是在 2021 年 4 月,花旗集團宣布出售包含台灣在內的 13 個消費金融業務市場,經歷 9 個多月,花旗銀行在 2022 年 1 月宣布,將把消費金融業務出售給星展集團,交易協議包括零售銀行業務、信用卡業務、房貸及消費者信用貸款業務。 2023 年 8 月,星展(台灣)銀行與花旗消金順利完成整併。 這起併購案,值得觀察的影響包括: 關注重點 1:分行異動或整併.

  5. 2022年2月7日 · 在勤練基本功之餘,當金融業面臨駭客攻擊的當下,金融業又該如何因應呢? 星展銀行(台灣)表示,當遇到駭客攻擊時,金融機構可能需要時間查找問題、擔心失去應變的黃金時間;也常見臨時成立的應變組織導致指揮系統紊亂,甚至是互相掣肘,因IT人力不足,導致無法有效執行應變復原工作,又或因媒體報導後內部多方意見導致人員無所適從。 星展銀行(台灣)建議,金融機構可根據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網路安全框架(CSF)中所提及,包括識別、防禦、偵測、應變及復原等五大步驟進行識別與處理風險,避免影響範圍擴大。 星展銀行(台灣)指出,在處理事件的同時,對客戶、媒體的溝通也不可馬虎,應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主,透過適當說明讓他們安心,避免恐慌。

  6. 2019年10月2日 · 企業在積極尋求創新轉型之際,首先必須要突破的困境之一,就是組織設計與人才挑戰,究竟如何因應市場局勢變化,建構出 […] 未來商務專注於新商業的媒合及促成,從未來商務展出發,助力各產業升級及轉型。因看見創新者的轉焦慮,發展出FC TALKS及FC未來商務,透過沙龍活動及深度產業報導 ...

  7. 2020年5月25日 · 2020/05/25. by 蔡紀眉. HOT! 「我們只是扛轎的人,賺些微薄小利,想辦法把所有業務做到更有效率就對了。 」──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 武漢肺炎(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百工百業,有人衰退苦撐,也有人穩扎穩、持續繳出好表現;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大聯大,就是締造雙位數成長的後者。 今年4月,大聯大合併營收達557.5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35.8%,創單月新高。 今年1至4月,大聯大合併營收1,868億元,年成長22.2%。 夾在上游IC原廠供應商、下游電子大客戶之間,如大聯大這般的半導體通路業者,鮮少受到鎂光燈關注,卻因扮演溝通、服務的橋樑,能對市場保持敏銳嗅覺;代理的產品線廣泛,能配合產業趨勢變化,快速回應客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