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5日 · 站在黎明的碼頭我是黑夜的孤獨者站在白天的故鄉我把出發的影子拉得比歸來還長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沒的緣由我永遠在從這裏離開又永遠在從別處歸來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風的嘆息連給波濤在商業的中心我把祖國的神秘

  2. 2024年5月20日 · 生活方式」(lifestyle或style of life)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於上世紀20年代所創的名詞在其經典著作R小姐的案例一個生命故事的解讀阿德勒認為,「生活方式乃是指由童年時期就開始形成的一個人的特質character)。 他寫道:「生活方式乃是個人直面生活以及回應對於個體存在之各種挑戰的獨有方式……(關乎一個人怎樣體驗思考期望與行動以及其人如何感知世界和如何利用感知的結果。 」(註) 如果生活方式界定每個個人的獨特存在,一個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樣塑造與錨定這個城市集體的特徵和性格。 可以說,能夠不間斷地保持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每個偉大城市得以卓爾不群的重要基礎,也是其比較優勢得以發揚光大的強大動力源泉。

  3. 2024年4月29日 · 10多年前由蘇格蘭搬回香港,收拾家具時,內心又經歷一次掙扎。 有一個只用過一次露營帳篷,明知已不能再用,還是讓難以割捨。 多年前蘇格蘭生活時,一家大小與愛犬Charlie到某處河邊露營。 當時孩子還小,我們帶着Charlie河裏游泳,岸邊追趕鴨子,一同度過了非常愉快假期。 儘管事隔多年,至今懷念那段陪伴孩子成長時光。 當時孩子活潑清朗笑聲,彷彿仍耳畔迴盪。 如今孩子都已長大,Charlie也不在了,只剩下露營帳篷,紀念那段美好日子。 生活空間有限,長期囤積物品也不是辦法,所以朋友曾建議把一些具紀念價值,但又不得不捨棄東西拍照留念。 因為照片較易保存,所佔空間有限;何况今天照片都是存放電腦數碼檔案,空間更不成問題云云。

  4. 1 天前 · 長者安居協會今(29日)發表一項有關「留守長者現況」調查結果,發現近7成(69%)長者接受或已習慣子女及親友離港,惟僅約兩成受訪長者獲妥善照顧安排;同時亦有約1成半人表示不接受子女及親友離港,當中4成受訪長者稱感到孤獨,近兩成憂慮健康問題。協會建議,外地子女應盡量每週 ...

  5. 2021年12月17日 · 貧窮並不是虛構的生活狀况. 一、政府採取相對概念計算貧窮人口,但附加「純理論假設」括號,這種做法絕對不可接受。 如果計算出來貧窮人口只是一種假設,那麼,政府所講脫貧人口也不真實,因為假設貧窮人口既不一定存在,脫貧人口也不過是一堆數字,而政府所講扶貧工作,成效也無從說起。 筆者想指出是:貧窮並不是虛構的生活狀况。 試以綜援長者為例,他們沒有收入,單靠綜援每天百多元的生活費,不少為了慳一個錢,只好一個星期才換口罩;又如綜援家庭子女,父母為了他們能夠上網學習,常要全家節衣縮食,方可應付上網額外開支。 總言之,窮人的生活絕不好過,並不是什麼「純理論假設」。 窮人真「常與我們同」,絕非想像出來。 扶貧失焦 精準扶貧無從說起.

  6. 2021年1月7日 · 即時文摘. 2021年1月7日星期四. 中學生渴望怎麼樣的未來? (文:賀潔婷) (09:00) 圖2之1. 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頻生,其中尤以學生的參與備受社會關注。 過了一年新冠肺炎肆虐學校因而停課公開試的安排也要到最後一刻才能確認種種事件擾亂了學生的學業和生活。 學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都有什麼想法? 他們對未來有怎樣的願景? 為了探討香港年輕人的真實想法,我聯同香港教育大學的幾位教授、學者進行了一項名為「探討香港學生如何築構未來願景」的研究項目。 該研究以寫作比賽的形式,邀請全港15至18歲的中學生以「未來願景」為題寫作,並以文章內容作為一手材料,進行數據分析,用以了解在當今社會環境中學生的所思所想。

  7. 2020年11月13日 · 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項目「可持續社區實驗室」研究團隊:幸福感、地方、城市權:大時代下的思考. 【明報文章中文大學豐盛生命可持續社區實驗室研究團隊進行了香港人對住所和社區的滿意度城市發展的願景以及幸福感問卷調查發現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