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美荷樓 (英語: Mei Ho House),位於清拆後分期重建的 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 徙置大廈 [1],獲評為 二級歷史建築 [2]。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 港元 改建為 美荷樓青年旅舍 及旗下之 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歷史. [編輯] 雙十暴動 期間, 防暴隊 在 石硤尾徙置區 與群眾對峙,美荷樓外牆懸掛大型「雙十」徽牌(1956年) 國共內戰 前後,大批 中國大陸 難民湧港,石硤尾 木屋區 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1953年12月25日晚, 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 徙置大廈。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2005年關閉,直至2013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1間 ...
美荷樓生活館是第一間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設立及管理的公屋博物館。 美荷樓的誕生源於1953年12月25日夜晚在石硤尾發生的一場大火(後通稱「石硤尾大火」)。 大火發生在石硤尾山邊寮屋區,使接近58,000人喪失家園。 為了向災民提供長期的房屋設施,包括美荷樓在內的首批8座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應運而生。 於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在原址設立生活館展示社區歷史、公屋環境以至巿民生活習慣的轉變,深具意義。 最新消息.
美荷樓 (英語: Mei Ho House),位於清拆後分期重建的 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 徙置大廈 [1],獲評為 二級歷史建築 [2]。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 港元 改建為 美荷樓青年旅舍 及旗下之 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歷史. 雙十暴動 期間, 防暴隊 在 石硤尾徙置區 與群眾對峙,美荷樓外牆懸掛大型「雙十」徽牌(1956年) 國共內戰 前後,大批 中國大陸 難民湧港,石硤尾 木屋區 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1953年12月25日晚, 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 徙置大廈。
美荷樓生活館位於深水埗石硤尾,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在美荷樓原址所設立的私營民間博物館。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現化身成為美荷樓生活館,向大眾展現香港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美荷樓為香港僅存的舊式公共房屋,前身是下置大廈,去年則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亞太區文物古跡保護榮譽獎。. 美荷樓是於 1954 年一場大火後,因徒置五萬四千災民而建成的建築物,因此亦是本地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今天,除是青年旅舍外,美荷樓 ...
美荷樓是唯一保留的石硤尾邨的一座建築,正在進行活化,作為旅舍用途。 早期的建築特色之一:鐵欄窗花。 典型的第一代公屋設計,以簡單實用為主。 下一篇 上一篇. 地址 | 深水埗石硤尾邨第41座. 評級 | 二級歷史建築. 刊於2011年. 位於石硤尾邨的美荷樓於1954年興建,為香港首批公共房屋,以安置1953年平安夜石硤尾寮屋區大火災民,標誌著香港政府興建徙置大樓和推行公共房屋計劃的開始。 2010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 美荷樓為鋼筋混凝土構架建築物,因其形狀而被稱為「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 左右兩翼為居住單位,以走廊圍繞;連接兩翼大樓的中央走廊上設有公用的水龍頭、洗滌空間、廁所和浴室。 室內沒有煮食空間,居民需要在走廊設置煮食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