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18年2月11日 · 乾陵陪葬墓的壁畫,直接刻在石槨上,藝術價值極高,色彩保存完整,數量僅次於莫高窟。 雖然人們根據相關文獻、史料,對乾陵地宮的結構,作出如此精準的描述,但乾陵畢竟沒有被發掘出來,人們的猜測也只是一種推斷罷了。
2017年6月3日 · 臺南府城本身座落在臺灣最巨大的沙丘之頂,因此府城周遭的墓地面積也冠於全臺。府城南郊有一大片學校密集地帶,包括臺南大學、中山國中、進學國小、南英商工、家齊女中、臺南高商、大成國中、志開國小、六信高中等,以前都是墓仔埔無誤。
- 地圖尬故事,迸出新滋味
- 從臺北到臺中的變化
- 缺素材、授權不易、Google 街景難掌控
- 尋找一百年前自己的家
- 推薦閱讀
地圖只是媒介,APP 也只是載體,為的是讓這些故事從檔案館走到你身邊。 廖泫銘笑著說:「許多人看不懂地圖,但是搭配手機的 GPS ,手機會告訴使用者你在哪裡、該怎麼走,眼前這個地景曾經發生什麼事。」 「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元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第二部份才是延伸地圖史料、加上故事,做成「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與圖書。中研院人社中心的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數位化過程,就花費了十多年功夫。 中研院收藏的歷史地圖,可在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供大眾瀏覽,繪製時間從 19 世紀末到現在,地理版圖橫跨東亞,其中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數量最為豐富。 更難得的是,這 40 萬餘張地圖都是現代化的測繪地圖,用於軍事、工程、地籍等紀錄,有經緯度、講究...
從 2016 年 9 月初《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出版,到 2018 年 1 月初發行的《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時間相隔了一年多。 黃冠華表示,兩本書的明顯差異在於文字量變少。他手指掐著《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書背笑說:「我們原本只想做這本三分之一 的厚度,殊不知每位作者提供的文字量都超出預期地豐富!」 至於書籍內容是如何規劃,賴萱珮說明,團隊是先企劃主題,設定方向後再與作者談合作,明確告知撰稿角度為歷史普及,並希望在 2,500 字內完成。「有些長期學術寫作的老師甚至會擔心: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短的稿子!會不會被覺得不專業……」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主題從食衣住行著手,並加入重大事件;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除了排除與臺北相似的主題,團隊也投入更多臺中在地的歷史研究。 相對於發展歷史悠久的臺北、臺南,...
賴國峰說,《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原本想將南機場的老照片與故事放進書中,但因素材不足而放棄。賴萱珮也分享她的遺珠之憾:身為臺中人的她,認為豐原區的糕餅業值得書寫,但蒐集資料過程發現,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另外,臺中舊市區(今自由路一帶)的百貨業也十分值得一提,在盛況時期多達十幾間百貨,然而百貨業是私人產業,資料難以尋得,如今也已沒落,在缺乏老照片、研究文獻的困難下只好放棄這個題材。 除了缺乏素材,臺灣公部門資料的授權狀況更是大難題。 「歷史地圖散步」團隊在談素材授權時,會經由兩種途徑:一為私人,另一個是公部門。私人授權會有既定的價錢與流程,處理起來較快速;但公部門的文獻、圖片等資料,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除了公文跑流程十分緩慢,廖泫銘也提到,甚至有一個尷尬的狀況是,有些圖或照片根本找不到最...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 黃冠華提到,由於下載「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不需要付費,有些社區大學導覽課程的老師會請學生下載 APP 來進行教學。賴國峰也補充,過往在書展展示的經驗,有些長輩下載了 APP 後很開心,因為裡面的老照片、歷史地圖,都是他們的回憶。 談到書的銷量,團隊謙虛地表示,《臺北歷史地圖散步》進入第四刷,應該算是賣得不錯。由於「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前置工程浩大,目的不可能是獲利,獲利僅是達到「推廣歷史故事」這個目標的方式。 由於東販出版的書籍多為漫畫、輕小說,在刻板印象中,東販這類書籍不太出現在中研院的學術館藏中,而《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是中研院與東販出版的開創性合作。借助東販的出版專業...
【連海賊王都有國籍爭議】研究員爬 300 年歷史帶你看:鄭成功到底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原來台灣離一國兩制這麼近】歷史老師揭「台版」一國兩制前身,蔣公差點「賣台」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2016年10月18日 · 日本就有殯儀館和電腦服務商合作,專門提供逝者的設備解密、提取資料服務,讓你或家人的資訊不怕在逝世後無法被拿出,如果是你,會想讓自己的資料被看到嗎? (責任編輯:張瑋倫) 在日本,隨著高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連網民也跟著「變老」了。 據日本 2015 年末發布的《訊息通訊白皮書》消息,82% 的日本國民在六十多歲時都是活躍網民。 而當他們超過七十歲時,仍有 54% 經常上網,可見日本的老爺爺老奶奶們還是很 fashion 的。 上網是越來越方便了,上網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但問題是如果這些網民有朝一日離開人世,他們儲存的資料該怎麼處理? 他們的家人該如何進入那些加密的私人帳戶? 至於家人為什麼要進入你的私人帳號獲取資料,原因有很多。 比如尋找一些珍貴的私人照片,或者是取消付款服務等等。
2017年7月11日 · 拾骨頭尋無墓 khioh kut thau tshe bo bong 意思是「後人撿骨找不到墓」,同義字還有「死無半個點香點蠋(無人送終)」、「汝著死的十字路頭被狗哺(橫死十字路口頭還被狗咬)」。
2016年4月6日 · 文革引發的階級鬥爭,在後期演變成嚴重的武裝衝突。 1967 年在重慶,改革派分裂成「8·15」派和「反到底」派,兩方人馬不只動用步槍、機槍、迫擊砲、坦克,甚至還有三艘裝甲船炮轟江岸。 埋葬在這座墓園中的大多是握有政權的「815」派,而「反倒底」派,則屍骨無存。 曾親眼見識這場武鬥的人回憶,當時就和真正打仗一樣。 翻攝多維新聞. 如今,這座荒煙漫草的墓園,平常是鎖起來的,只有在清明節會開一扇門,讓死者進去守夜燒香。 但今年官員們還採取了特別的防範措施,不僅在圍牆上加設鐵絲網,也安裝了監視鏡頭,並用中英文宣示:文物保護區域,禁止拍照攝影。 這些舉措說明了一件事,中國政府始終想讓文革的扭曲悲劇,停留在歷史的陰影之中。 作家徐軍談起文革時,表示對文革保持沉默的人多是自願,而非被迫。
2017年6月14日 · 埋葬肉體的墳墓稱為「山墓」或是「捨墓」,原因是古人實際上的做法便是直接將屍體丟到山裡面。 所持的理由是:既然肉體最終會消失,也就沒有祭拜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