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21日 · 藍天白雲》的原型案件發生在2000年的美國,張經緯把這個事件移到香港中進行的在地化改做是很成功的,相信港人看這套電影的感受會更深,不安感與絕望感在香港社會中近年與劇毒般漫延,到底在這樣灰濛濛的藍天白雲中如何看到希望,電影中沒有 ...

  2. 2017年11月18日 · 撰文:羅偉強. 出版: 2017-11-18 12:01 更新:2017-11-18 18:54. 《藍天白雲》10月中在釜山國際電影節舉行了世界首映,當時《香港01》詢問了一些韓國觀眾的觀後感,獲得不少好評,有些人還表示對港產片改觀。. 而在10月尾香港亞洲電影節中,《藍天白雲》亦 ...

  3. 2018年1月30日 · 電影名為藍天白雲,卻鮮見陽光普照,彷彿告訴觀眾,藍天白雲,是電影各個人物的期許,他們生命自身卻是一個黑暗創痛的故事。 (《藍天白雲》劇照)

    • 坊間有多種解讀方法 張導喜聞樂見
    • 溝通與共鳴>一言堂解說
    • 需要獎項令自己可以繼續拍電影

    最近因為鄧麗欣拿了應屆電影評論學會影后,也多了人留意《藍天白雲》,而此作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電影中留給了觀眾大量的想像與解讀空間,面對這些討論,張經緯並不想指正那種說法才是所謂的正確:「香港觀眾在解讀電影中的暗示與符號方面,是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人會將父母解作強權、年輕人代表反抗,甚至Angela(鄧麗欣的角色)代表港豬,對於這些討論我不會亦不便參與。但電影作為一種娛樂,不只是如喜劇般讓人開心,可以令人進入一種思考模式也是一種娛樂方式。而觀眾可以通過《藍天白雲》表達一種對社會,對香港環境的情緒抒發,我是很高興的。」

    相對於導演一言堂的解說,張經緯更傾向讓讀者自行想像:「如伊索寓言,它有強烈傾向去說服人相信某種訊息,我知道如何拍這種電影,但個人而言不喜歡這種上帝式的電影,絕對地告訴你甚麼叫好或不好。我希望通過電影與觀眾間可以發生溝通與共鳴。」每個人都可以在《藍天白雲》中有自己的想像與解讀,造成觀眾與導演之間有種思想上的交流,而非一般電影單向而線性地由導演方灌輸訊息,單是「藍天白雲」四字背後的意義,到底是希望還是絕望,每個觀眾都可以有與導演不一的看法。

    記得張經緯導演在香港亞洲電影節的一個分享會中提到一尊獎的重要與意義,當時他告訴大眾及其他新晉導演不要看輕獎項,當時他說:「電影圈好講名利,要不你就有獎,要不你就有票房。如果你兩者都沒有,很快你便沒機會再拍戲。」再談到當日的分享,張經緯進一步解釋當日的說法:「因為我未去到一個階段是我不需要任何獎項,也仍可以繼續拍下去,歷史上只有極少導演可以做到這個地步。」電影的成本高,如何讓投資方可以放心讓你拍,票房與獎項大概是最客觀的評估。除非你有錢到像《The Room》的Tommy Wiseau可以不計成本自己拍電影,做自己想做的事(縱使是大爛片都好)。《藍天白雲》大概不會是一套很賣座的電影,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期望在獎項上能獲得好成績,讓張經緯在他的下一部電影中能再跟觀眾作出雙向交流。

  4. 2018年1月25日 · 紀錄片導演張經緯首套劇情片《藍天白雲》,拍竣三年終於上畫,坊間評語好壞參半。. 入場前,筆者預期會是套揭示人性、社會問題的劇情片,可惜最後帶着少少失望離場。. 此劇情片用奇案包裝,雖然沒有刺激眼球的殺人場面,節奏平淡,但鏡頭畫面 ...

  5. 2018年1月23日 · 藍天白雲》上映至今有不少具爭議性的話題,從拍攝的手法到劇情上是否留白太多,觀眾都有不同意見。但唯獨有一點是所有人也一致讚同,就是戲中新晉演員梁雍婷(Rachel)的演技,幾乎所有觀眾都認同她會是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的 ...

  6. 2018年1月19日 · 藍天白雲》改編發生於2000年的命案,18年前的事了。 不計劇本創作,只計算拍攝,也是三年前的事。 拖了好一段時間才面世,會否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