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醫療體制簡介. 分享: 本網頁簡介香港的公營及私營醫療服務公營及私營醫療服務. 以下圖表概括說明本港的醫療體系架構及有關服務醫務衞生局負責就本港的醫護服務制訂政策和分配資源也確保這些政策能夠有效地推行以保障和促進市民的健康。 該局為每名市民提供全面的終身醫護服務,並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 更多關於醫務衞生局. 衞生署是政府的衞生事務顧問,也是執行醫護政策和法定職責的部門。 衞生署致力推行促進健康、預防疾病、醫療和康復等服務,以保障市民的健康。 衞生署轄下有多間診所及健康中心,為香港市民提供資助醫護服務。 衞生署診所及健康中心一覽表 更多關於衞生署的服務 衞生防護中心.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屬法定機構,負責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

    • 简体中文

      医院及诊所. 香港医疗体制简介. 分享: 本网页简介香港的公 ...

    • 好處:平等、高效益
    • 不足之處:醫權主導、開支龐大
    • 公私營體系欠連繫、醫管局角色矛盾
    • 建議b:政府為醫療預算設置上限
    • 建議d:聯合保健與護老儲蓄
    • 建議e:競爭性一體化醫療護理
    • 報告未觸及醫護人手

    平等:報告讚揚,香港的醫療制度相當平等。「從病人的角度看,全港市民不論貧富,都能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而且不論身在香港何處,大都能夠在30分鐘內抵達醫療服務的地點。」市民亦不至於因為無力繳費或地理隔涉,而被迫少用醫療服務。 管理效能和醫療效益:政府在1990年成立醫院管理局後,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益有所改進。病人對醫療的技術質素和醫護人員的態度比以前滿意,藥物採購等方面的效益也有顯著的改善。而與歐洲國家相比,香港的醫療制度以低成本、高效益見稱,亦即用同等數量的資源獲得較多的醫療成果。

    服務質素參差:報告提到,縱使香港有一流的醫護人員和設備,而所有人都可獲得至起碼的醫療服務,但服務質素參差不齊。同時,香港亦缺乏公開資料以監察醫療服務的成效和提供者的表現。 欠缺制衡:與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一樣,香港醫生擁有醫學知識、享有專業地位,欠缺制衡。醫學界出身、所受訓練和利益一致,每當遇到外界批評時容易互為後盾(即醫醫相衞),發生醫療糾紛時亦未必能交出讓公眾信服的結果。加上以往殖民地管治通常借助本地精英階層穩定管治,令醫權主導問題更嚴重。 醫療開支龐大:醫管局成立後,管理架構獨立,但絕大多數開支仍是源於政府。隨著人口老化、醫療分工日益精細、市民對服務質素的要求提高、新穎的醫療技術相當昂貴,醫療開支將繼續大幅上升,日後更可能影響政府在其他公共政策的投入。所以報告質疑,現有醫療融資制度長遠能...

    醫療制度分裂隔離:香港基層醫療和住院服務之間、急性病治療和社區醫療之間、以及私營和公營服務之間,均缺乏溝通和連貫性,以致不必要地重複檢驗,醫療服務亦缺乏連貫性,令病人無所適從,更無法應付日增的慢性疾病。 醫療制度以醫院為中心:政府在制訂醫療服務發展緩急和分配資源時,都優先考慮醫院的需要,而忽視基層護理和社區醫療,醫管局更幾乎是專門為提供專科服務而設,這亦導致香港忽略基層護理和社區醫療。此外,傳統中醫藥可令不少慢性病人得益,但當時未被納入正規的醫療服務。 醫管局角色矛盾:儘管報告認同醫管局在管理上比以往進步,但同時認為,政府無法制訂健全的醫療衞生政策,得過且過。例如醫管局既要為公眾採購醫療服務,同時又要維持醫院營運,包辦「買」和「賣」,角色有嚴重矛盾。加上醫管局不會直接對病人或公眾負責,因此所...

    如果怕開支控制不了,可考慮為醫療預算設置上限。不過報告引用英國經驗指,為醫療預算設置上限後,非緊急的外科手術大排長龍,部分服務要實施配給,加上投資不足,醫療設備和科技無法及時更新,長遠會拉低公共醫療服務質素,有損公平性。

    以坊間的說法,即類似「強醫金」。第一步,全港市民均須開設個人「護老儲蓄戶口」,在每月薪金抽取約1%進行投資,供退休後或不幸殘障時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用。 第二步為「聯合保健」,初期約佔薪金1.5%至2.0%,由僱主和僱員分擔,支付住院和某種慢性病的專科門診費用。政府成立半公營公司承保全港市民醫療風險,選購最合適的醫療服務。政府可把多出來的錢補助無力付費的市民、提供更多基層門診和社區醫療服務予貧困和低收入人士。

    這是報告終極建議,以方案D為基礎,繼續「錢跟病人走」,由半官方的公司管理供款。再進一步地,醫管局可重組為12至18個地區性醫療一體化系統。由醫院與普通科和專科私家醫生(或聯營執業的私家醫生)設定合同,共同提供預防、基層醫療、門診、住院、復康護理等一條龍服務。 私家醫院和聯營的醫生亦可自組一體化系統,提供上述服務,促進競爭,並由服務提供者自行監察成本和質素,切合病人需要。政府再立相應法規,向業界作出制衡。 方案D和E實際上是一體的,將落實「錢跟病人走」的概念。報告本身亦有明顯立場,支持這兩個方案,並仔細評估其能否達到預期的改革目標。(見下圖) 報告對於以上五大建議的優劣,再整合成一個簡單的圖表,讓讀者比較:

    當年哈佛報告對本港醫療體系,已作頗為仔細的評估,不過主要局限是並未觸及醫護人手問題。現時公立醫院負荷過重,流感高峰期例牌迫爆,與醫護人手不足有極大關係,在人口老化、人口不斷增加的趨勢下,這需求定必繼續上漲。往後幾集會逐一評估各個重點議題,在20年間的改善狀況。

  2. 香港醫療制度需要變革. 1.1 多年來,香港建立了一個優質有效的醫療制度,由以全力盡心和具有高度專業精神及道德操守見稱的專業醫療人員提供服務這個醫療制度為市民提供的優質醫療服務,達至昭著的醫療衞生水平-香港的健康指標例如預期壽命和嬰兒夭折率,皆名列世界前茅然而,我們現行的醫療制度正承受着日益沉重的負擔及面臨巨大的挑戰如果我們對此置之不理,整個醫療制度的質素在可見將來勢必會嚴重倒退,難以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亦無法保持以往驕人的成績。 現行醫療制度面對的挑戰 . 1.2 我們現行的醫療制度正面對重重挑戰- 醫療服務需求增加: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人口急劇老化,以及個別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病患率增加,均會令醫療服務需求增加。

  3. 香港醫療制度的改革 必須集中於重新配置醫護服務的提供方式和內容。 目前醫療體系尚未能切合 21世紀的需求,要解決現有的根本問題,我們需要在醫療體系進行改革。 與時並進的改革方案. 本研究探討了香港整體醫療體系,就發展、設計和推動所需要的改革。 這些改革建基於我們既有的成就,旨在讓我們未來的社會更健康。 本報告 探討的要點:人口老化及慢性病帶來的負擔正日益加重,香港應如何準備 和適應,才能使港人在享高壽的同時,還能擁有充實、健康和積極的人生。 我們認為,要滿足所有市民人生中各種醫護需要,關鍵方案是建立一個以人 為本、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綜合醫療體系,讓患者容易獲得全面的基層醫療 服務。 此服務的提供需要各方更緊密協調,配合貫穿患者整個生命歷程的 住院及社康護理服務。

  4. 2021年5月23日 · 2021年5月23日. 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頗長部分需求殷切的服務輪候時間超過兩年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影響醫療服務的質素目前情況並不理想政府不能坐視不理為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政府將於6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希望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全力支持。 公營醫療服務需求增加. 公營醫療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 2020年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欠缺共710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 2020至2021年度,醫管局專科門診求診人次達747萬,較十年前﹙2010至2011年度﹚增加約84萬。

  5. 其他人也問了

  6. 香港目前的醫療系統. 引言 . B.1 多年來,香港已建立了一個高效率的醫療系統,在促進市民健康方面取得令人稱羨的成果。 以一般用作量度人口健康的指標,即人口平均壽命及嬰兒夭折率計算,香港均躋身全球最佳的地區之一。 本港醫療系統的水平及質素享譽國際,在使用最先進的醫療科技方面亦位居前列,足堪媲美其他先進經濟體系。 B.2 我們一向奉行的既定政策是..“不容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服務”。 在這個政策的基礎上,本港的公立醫院得到大幅資助,讓市民均能獲得他們能夠負擔且公認優質的醫療服務。 公營界別亦提供全面的公共衞生服務,並發揮主要的公共衞生職能,包括預防傳染病並為此作好應變措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