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龍應台. 8 種語言. 臺灣正體. 工具. 龍應台[注 1] (1952年2月13日 —),曾用 筆名 胡美麗[1], 臺灣 作家 、文學學者、 無黨籍 政治人物。 高雄縣 大寮鄉(今 高雄市 大寮區)人 [2], 籍貫 湖南 衡山 [3]。 畢業於 國立成功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美國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 博士。 臺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長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長,亦曾在 美國 、 德國 、 臺灣 、 香港 的多所大學任職。 [4] 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 兩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國等地具影響力。

  2. [4] 1985年出版處女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國等地具影響力。

  3. 代表作品: 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百年思索 大江大海1949 等. 祖籍:湖南衡東. 人物經歷. 1952年生於台灣,自小在台灣 苗栗 苑裡 長大。 1974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美文學博士。 畢業後,曾任教於 紐約市立大學 、梅西學院、 國立中央大學 英文系、 淡江大學 、德國 海德堡大學 等。 龍應台. 1982年獲得 堪薩斯州立大學 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 紐約市立大學 及 梅西大學 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灣,先在“ 中央大學 ”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 淡江大學 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

  4. 2022年4月25日 · 作家龍應台(圖)於2020年8月16日出席作品「大武山下」讀者見面 會,和讀者分享寫作歷程。 109年8月16日Photo Credit: 中央社. 精選書摘. 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在假裝正常過日子的中年兒女其實都知道,我們所給的這一切,恰恰是你們最不在乎的,而你們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卻又是我們最難給出的。 我們有千萬個原因蹉跎,我們有千萬個理由不給,一直到你們突然轉身、無語離去,我們就帶著那不知怎麼訴說的心靈深處的悔欠和疼痛,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後。

  5. 2021年11月2日 · 龍應台各種著作. 龍應台,1952年出生,台灣高雄人,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和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部長。 各種著作對華人世界有深刻影響,最新一本為《大武山下》。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2. 成名作被余光中稱為「龍捲風」 龍應台的成名之作是1984年於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熱烈迴響,是1980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被余光中稱其為「龍捲風」,同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震動台灣文壇。 3. 文字應如泥土長出來的蒲公英.

  6. 作品名稱:目送. 創作年代:21世紀. 文學體裁:散文集. 作者:龍應台. 首版字數:13萬字. 首版時間:2001年. 內容介紹.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 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7. 2024年9月9日 · 大陆简体. 龙应台[注 1] (1952年2月13日 —),曾用 笔名 胡美丽[1], 台湾 作家 、文学学者、 无党籍 政治人物。 高雄县 大寮乡(今 高雄市 大寮区)人 [2], 籍贯 湖南 衡山 [3]。 毕业于 国立成功大学 外国语文学系, 美国 堪萨斯州立大学 英美文学 博士。 台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长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长,亦曾在 美国 、 德国 、 台湾 、 香港 的多所大学任职。 [4] 1985年出版处女作《龙应台评小说》,后有杂文、文化批评、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多种作品,如《野火集》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言行遍及华人地区如 两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国等地具影响力。 [5][6][7] 为“推动全球意识”,创办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6] 生平. [编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