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4日 · 首先,對所化機佈施財物,以此緣起能使他生起歡喜心,而樂於聽受你的教導,並且依言行持,由此成為堪能接受教化的法器。 其次,以愛語能遣除他的障礙,斷除他對法義的無知、邪知或疑惑,使其信解所說之法。 再次,以利行能讓他一心串習聞思所引生的定解,將他從不善業中拔出,而修持善法。 最後,自己以身作則,安住修道,讓他隨學自己修持,因此以同事能促使所化修行不退轉,直至究竟。 午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第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第四、必須依靠四攝法來攝受眷屬徒眾: 佛說此為成辦一切眾生義利善方便,故攝徒眾,應須依此。 佛在《寶積經》、《妙臂請問經》等經中,宣說四攝法是成辦一切有情義利的善妙方便,因此攝受弟子務必要依靠四攝法。

  2. 2021年3月4日 · --日常法師. (此四相後文將詳述) 此皆由慧成,以慧力故,滅除此等力均之障。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力均之障”:隨著善心生起的、勢均力敵的障礙。 比如,慈心強烈,見有情為極可愛相時,貪愛也會隨之增強,所以“貪愛”是慈心的力均之障。 又如,歡喜心強烈時,心便隨之散動,所以“散動”是喜心的力均之障。 以上這些功德都是由智慧所成就的,因為有智慧力就能滅除這些功德的力均之障。 在凡夫看來相違的顯現,通過智慧就能毫不相違地圓融貫通,此即智慧無與倫比的獨特功德。 日常法師開示. 上述慈悲喜捨的兩種狀態,表面看起來矛盾極了,修了捨心,卻要對有情一剎那也不捨;歡喜到絕頂,心裡面卻了然不動;痛苦無比,卻是一點都不怕;親愛得不得了,卻是一點沒有染著,這兩個力量所以能夠並駕齊驅,都是靠智慧,所以一定要止觀雙運。

  3. 學修最開始是敬神供佛,二是學習道理佛法來上進滋養自己,三是敬師供僧,四是大愛無畏施;第一第二是自己獲得佛法的利益,第三第四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是大功德。 寺廟神壇,每年都是七月中元普渡為慈悲法會,大多數會延請法師來誦經超渡。 最重要是召請鬼道眾生來受法食,再仰仗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宣誦經文讓一切餓鬼,皆能得度,成就無上功德。 贊普是贊助供養六道眾生齋食及法食的意思。 到廟裡參加贊普的意思,看似是幫廟方贊助普度宴請鬼道好兄弟,主要是為自己積功德、作善事,就是有佈施、做功德之意,等於就是施恩給幽冥的好兄弟們。

  4. 2021年2月19日 · 廣論消文313 312頁5行-313頁4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木三、攝義 是故若由最極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衝動其意,為利有情願於短時速成佛者,極為稀有。 所以,如果由最極猛利的大慈大悲和菩提心發動自心,為利有情而發願短期內速疾成佛,

  5. 2021年2月18日 · 廣論消文312 311頁4行-312頁5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火三、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對於所安住的修道處所(生死輪回)破除怯弱:

  6. 2021年2月8日 · 如果必須安忍所生的苦惱,那麼應當忍受由哪些方面所產生的痛苦呢? 此分八處。 所應安忍的苦處分八個方面,即:一、依止處; ② 世法處; ③ 威儀處; ④ 攝法處; ⑤ 乞活處; ⑥ 勤劬處; ⑦ 利有情處;⑧ 現所作處。 以下解釋每一處。 首先顯示生苦之處,然後說明為了成辦修行應當忍苦。 戍一、依止處分二: ① 顯處 ② 明忍. 亥一、顯處. 依止處者,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是能增長梵行之依。 1.依止處,指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等日用資身物質,這些是能增長出家梵行的所依。 唐譯說,依靠這些衣食等,在佛的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身。 也就是說,必須依靠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種事,才能成就比丘的身份,因此稱為“依止處”。 亥二、明忍.

  7. 2021年3月3日 · 故淨施等五法,以慧為依。. 因此,能讓佈施等前五度清淨的依處,就是智慧。. 以下一一具體說明“淨施等五法以慧為依”。. 若無智慧而行佈施,就會被煩惱染汙,不是心生高慢認為只有自己行,就是心生怯弱認為自己不行。. 相反,若有智慧認識煩惱的過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