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6日 · 大便帶血、伴隨大量黏液、長期腹瀉或便秘、腹部持續不適,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直至2021年5月的數據顯示,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以每10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大腸癌發病年齡,男性為49歲,女性則為31歲。.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 ...

  2. 大腸癌常見的病徵包括: .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大便後仍有便意.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 雖然出現這些病徵和症狀不一定表示癌病存在,但可令個人提高警覺,注意身體出現的變化,並盡快尋找醫生診治,透過詳細檢查以確定病因。 醫生會詢問你的相關資料和病歷,為你進行身體檢查,並按需要作進一步的檢驗。 最新修訂日期:2018年8月6日.

  3. 大腸癌症狀與種類:早期不明顯、注意大腸癌5前兆. 廣告. 結腸和直腸屬大腸的一部分,結腸為大腸的前面部位,長度約 150 公分(五英吋);直腸則是大腸末端約 15 公分(六英吋)。 而按照癌細胞生長的部位,大腸直腸癌可歸類於以下三種。 結腸癌(Colon cancer):癌細胞長在結腸的細胞組織;直腸癌(Rectal cancer):癌細胞長在直腸的細胞組織大腸.

  4. 2019年11月8日 · 腸癌常見的症狀. 邱展賢說,大腸癌常見的症狀有: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 延伸閱讀: 便祕、便血、放臭屁是大腸癌? 權威醫師一張表帶你了解. 一名55歲男性,出現右上腹痛持續3個月且體重減輕達6公斤,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逆流性食道炎,但因治療無改善,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大腸有腫瘤,經大腸鏡確認為位於右橫結腸的大腸癌第三期,目前正接受手術及化療。 延伸閱讀: 28歲便祕、下腹痛以為腸躁症,竟是大腸癌第4期! 醫:3狀況要警覺. 大腸癌非絕症,半數可預防. 根據衛福部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

  5. 大腸癌常見8症狀!. 大腸癌前兆、分期、末期症狀一次看 - 癌症問康健. 根據民國 109 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發生人數蟬聯15年第 1 ,新診斷大腸癌人數超過 1 萬 6 千人。. 面對大腸癌,病人與家屬該如何面對?. 治療策略是什麼?. 能早期篩檢?.

  6. 大腸癌中末期,容易頻繁交替出現【 便祕、拉肚子、脹氣 】,尤其是【 血便或是糞便夾雜黏液 】,是最常見的癌細胞擴散轉移現象。 根據癌細胞的擴散位置,會有不同的影響。 多數移轉延伸症狀在於【血便、尿痛、神經疼痛、失禁】等現象。 除此之外,體重會有明顯的下降&常有便意或排不乾淨的感覺。

  7. 2021年6月11日 · 糞便帶血及黏液為大腸癌的重要症狀,但患上腸胃炎也可能出現相似症狀。 如出現此情況,我們應該諮詢醫生並進行合適檢查,以了解是腸胃炎還 是大腸癌所引致的。 –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間歇性便秘及腹瀉是另一個重要症狀。 當間歇性便秘及腹瀉延續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便須多加留意。 因為這可能顯示大腸內部出現閉塞的情況,令大便不能沿腸道抵達肛門正常排出。 大便需要軟化,或被細菌將其變成糊狀,才可將大便排出。 – 大便後仍有便意. 有些人經常在大便後仍有便意,好像糞便總是排不清。 這可能是由於腫瘤出現在直腸位置,並不斷刺激直腸,便出現有便意卻排不出任何糞便的情況,這亦是十分重要的症狀。 大腸癌後期出現的其他症狀包括︰. 腹部絞痛. 嘔吐.

  8. 大腸癌概況.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形成大腸瘜肉,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 ...

  9. 我們如果能及早識別出癌症的症狀,有助提早診斷,並提高治癒的機會。. 大腸癌常見的病徵包括:.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大便後仍有便意.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

  10. 早期的大腸癌可能不會顯示任何病徵或症狀,現時也沒有一套標準的大腸癌自我檢測,然而,若出現以下一種或多種症狀,應盡快求醫: 排便出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