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8 小時前 · 1015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这段“备考”生涯至关重要。晚年范仲淹 知青州时,还曾西望仅百余里之遥的淄州故居作诗《留别长白山父老》,深情怀念这段读书生涯。 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科考舞弊” 作为一名女子,李清照在 ...

  2. 1 天前 · 范仲淹在苏州的后裔日渐壮大且人才辈出。明弘治四年(1491),由于万安山的范仲淹 墓长期乏人祭扫,明孝宗为此专门下旨让苏州的范公后裔来洛阳守墓并赐予祭田。至此,范公墓园春秋两季的祭奠活动才算恢复。令人欣慰的是,从明清两朝 ...

  3. 5 天前 · 而这12位人物,有一些我们非常熟悉,比如范仲淹、苏轼、苏辙、黄庭坚、岳飞、陆游、辛弃疾,也有一些可能略显陌生,但也同样在宋朝的历史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叶梦得、张孝祥、陈亮。 作者在这里为我们详细梳理着他们的生平,让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重新走进他们的人生。

  4. 1 天前 · 范仲淹这首《野色》是一首写景五言律诗。这首诗开篇就是大手笔,以实写虚,把春日弥漫于郊野的那非烟非雾、虚无缥缈的烟岚云气,即所谓春气,生动地描绘出来,并透露出一种朦胧美。接着,引入白鸟和斜阳,空中的白鸟鸣叫着打破了野色的寂静,而一道火红的斜阳更是将它的迷雾照开。

  5. 2 天前 · 范仲淹实为宋代复兴儒学的第一人。 一. 范仲淹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这与其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 据《范文正公集·年谱》,他两岁丧父,从母在朱姓家中长大,21岁始寄居长山醴泉寺(今山东邹平县南)苦学,在此之前可能因贫寒而无缘于读书,当他27岁登进士第时,仍是“长白一寒儒”。 这种经历使他深知民间疾苦、社会利病。 他“少有大节”,“慨然有志于天下”(欧阳修:《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在进入仕途后,始终“忧其君”、“忧其民”,而“忧其君”也是忧君主不能“进贤授能”,为民行善政。 “民”在范仲淹的思想中,就是士、农、工、商“四民”。 在他所作的《四民诗》(《范文正公集》卷一)中,他对农(“制度非唐虞,赋敛由呼吸。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垄,游堕如云集。

  6. 3 天前 · 范仲淹的一辈子,无论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向人求助,还是受到他人的请求帮助他人,他都坚守着自己的“文正”原则。他始终秉持着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标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文正”的真谛。无论是在求学时期,还是在官场生涯中,他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赢得了人们的 ...

  7. 2 天前 · 提到白色海盐文化遗址,不得不说范公堤和串场河。范公堤是由范仲淹 主持修建的捍海名堰,串场河是盐城重要的人工运盐河道。这一堤一河,保障盐城盐业和农业的生产,见证盐城的历史变迁。 暮色四合,串场河两岸华灯初上,游人登上画舫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