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30日 · 導演 Director:米高雷福 Michael Radford. 1994 | 意大利 Italy | 彩色 Colour | 1.66:1 | 114min | DCP. 意大利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In Italian with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合導 Co-Director:Massimo Troisi. 編劇 Screenplay:Anna Pavignano, Michael Radford, Furio Scarpelli, Giacomo Scarpelli, Massimo Troisi. 原著 Original Author:Antonio Skármeta. 攝影 Cinematography:Franco Di Giacomo.

  2. 2024年5月16日 · 大營救明明是最有起伏最有故事的情節,竟然就在片名還未亮出就結束;日本人捉大姑娘的情節沒有放大,畫面只見方蘭母女在飯桌的對話,及她們對外邊風浪的不同反應。. 《明月幾時有》有宏偉的開局,骨子裏卻依然如《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觸及 ...

  3. 2024年4月30日 · 詩人之血是以一個故事特定的心理流程展開了四個看似互不相關的戲劇卻都與詩人主人公對於生命死亡的臆想息息相關。 表述生命的素材時,遇上文字與言語道盡,電影仍然捕攝得到。 電影可以解決文字及語言的局限,何況當電影探討詩維度,比純粹寫實更具威力,也滋潤大家的心靈。 未必人人都看懂詩人之血》,但對有品格追求的人而言是一定值回票價的。 不少所謂萬物之靈抓破頭也看不懂詩中的含意,大概來於至今我們的DNA實在有太多未清除的不知所謂。 《詩人之血》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懂得如何利用電影語言將詩活態化,而且把血肉糾纏變成永恆經典。 是次不止於經典重溫,還打算和大家一起加開新探討:例如在這部黑白電影中,在詩人心中流動之血是藍色或是紅色的?

  4. 6 天前 · 首頁簡介作者. 與應亮的一場對話:《自由行的詩歌繪畫音樂. 搜尋. Google. 《自由行》是掙扎矛盾的,透過一種很不自由的狀態去談追求自由的過程。 流亡導演一家人意識到未來最糟糕的情況可能就是家人間的斷絕關係,於是開始重建關係跟嘗試與彼此溝通,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味,也讓觀眾感覺到導演想要建立關係跟嘗試溝通的強烈企圖。 陳智廷:先請導演討論像詩歌的楊樞日記,以及片尾的詩歌〈素馨花的記憶〉搭配智海的插畫與方方的音樂。 應亮:楊樞的那些文字的由來,是宮哲在拍攝期間以人物的身分寫的日記。 那時拍攝已結束,在做後期,一天,她電郵發給我幾張她日記本的照片,有文字、她畫的圖畫和拍的圖片。 我挺驚訝,也很高興。

  5. 6 天前 · 片頭聽到教會學校的女聲合唱,純潔天籟帶有宗教救贖、終極自由的可能,但是梨花中學回憶並非全然天真無邪,女聲合唱更像古希臘戲劇裡的歌隊(Greek chorus),一次又一次以閃回方式提醒我們這不只是一部關於金錢、商品、慾望、壓抑社會、乏味婚姻與年輕肉體的電影,更深層複雜地探索女性與母性之間的關係,詰問「什麼是自由? 」「什麼是虛假? 」「我們從哪來? 又往哪裡去? 時間設定在日本泡沫經濟下的1994年,地鐵是重要場景,有跟隨時刻表的乏味可預,也有流動解放的不期而遇,就像金錢如水,載舟亦能覆舟。 我們跟著梨花等地鐵,搭地鐵,上班,換制服(更衣室狹窄,鏡頭特寫破碎身體,製造構圖的壓迫感),騎腳踏車拜訪客戶。 第一位客戶是平林孝三,七十五歲左右的富翁。

  6. 2024年5月21日 · 劇本設定男性精神病患者阿樂(劉俊謙)幻想成真,女性卻因幻想、性與慾望、甚至成長創傷受到羞辱懲罰。 且看開場女精神病患者阿玲在元朗阜財街街頭脫衣,路人圍觀拍片上傳網絡,無人伸出援手,女主角葉嵐(蔡思韵)路見不平打救阿玲,叫人別拍照,同時為她披上衣物。 阿玲的病友阿樂在現場目睹一切,於是幻想救阿玲的陌生女子是如天使般清純並且會無條件愛他的欣欣(蔡思韵)。 幻聽導致街頭脫衣的場景,來自《幻愛》的前身短片《樓上傳來的歌聲》(2006),情節取材於一則本地新聞。 導演藉由虛構影像介入真實新聞,短片裡阿樂為阿玲披衣,長片裡阿樂目睹葉嵐為阿玲披衣,阿樂可以說是導演的分身(alter ego),因為真實新聞紀錄無人幫忙,於是在虛構的電影世界實踐與期待「的正義」(poetic justice)。

  7. 6 天前 · Google. 近年在中國有關基督教的新聞,往往有關於地方政府強行拆卸教堂頂的十字架。. 若我們再看看胡杰的《麥地沖的歌聲》(2016)及近年幾齣紀錄中國基督教的獨立電影,便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拆十字架」的故事。. (一). 《麥地沖的歌聲》延續著胡杰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