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如果說,聞和思所抉擇的內容,並不是所要修的內容,而是為了廣博多聞增加見解;在正式修行時,還要另外修一些和先前聞思內容不相干的東西。 這種說法等於在說,聽聞、思惟跟修行沒有關係;

  2. 2021年3月9日 · 若忘失所,則如 “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所緣境,也就無法引起思惟。所以, 第一,心中要能清晰地顯現所法義; 第二,要有 “ 主觀能動性 ”,即主動對所法義反復思惟、衡量,得到定解之後,再於心中反復串習,最終達到 修量。

  3. 2021年2月27日 · 棉絮輕柔,風能隨意讓它飄動,風吹向東,棉花就飄向東,風吹向西棉絮就飄向西。這是比喻自在的力量。“ 身心 ” 如棉,“ 勇悍 ” 如風,身心隨勇悍而轉,如棉絮隨風飄轉,即勇悍一旦生起,身口意就隨之自在地運轉。

  4. 第一、正說應該如何行持: 經由如法的講說與聽聞所獲得的所有善業,應該以強猛的渴求心,回向到這眾多階段性(此生、來生)與最圓滿果位(究竟)所有希求、發願想要得到的目標。 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第二、這麼做的利益. 如果遵循這個準則來宣說與聽聞佛法,即使只有一場開示,也必定能出生如經典所說的眾多利益。 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由於掌握了講說、聽聞正法要點的緣故, 往昔不恭敬法及說法師,所累積的一切業障,都能夠淨化清除,新積累的業障也能阻斷其延續。 又講聞軌至於要故,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 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第三、是勝妙士夫們共通的軌理.

  5. 2021年2月9日 · 一、淨信境,指佛法僧三寶的真實功德。 因為是由思擇三寶功德而引生清淨的信心,所以叫淨信境。 二、現證境者,謂無我真實。 二、現證境,指無我真實義,包括人無我和法無我。 因為是由思擇無我真實義而現證真如,所以叫現證境。 三、希樂境者,謂諸佛菩薩廣大神力。 此復有三,謂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及俱生力。 三、希樂境,指諸佛菩薩的廣大神力,包括神通力、六波羅蜜多力和俱生力。 因為是由思擇諸佛菩薩的廣大神力而引起希求的欲樂,所以叫希樂境。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中說:“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當知略有三種。 一者聖威力,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 心調柔故,善修心故,是名聖威力。 二者法威力,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 此中法者,即是六波羅蜜多,所謂佈施乃至般若。

  6. 2020年9月6日 · 不過,只要我們已現證無我真實性,雖然仍會隨宿業及煩惱輪回受生,但是卻不會造集能引致這種受生的新業。.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 ...

  7. 2020年6月1日 · 何況現在這個世界迅速地下墮,中國的傳統雖以儒家為主,注重忍讓、仁愛等等,但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現在世間的標準都向西方看齊,認為如果他打你一下,你至少還他兩下,下次他才不來傷害你,以此保護自己,完全不知道這是苦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