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中電今年首4月發生5宗電力事故,環境及生態局及中電今(27日)到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事故成因及跟進措施。對於環境及生態局建議應就重大電壓驟降事故設懲罰方案,議員看法不一,實政圓桌田北辰提出可按照事故原因決定懲罰與否,若涉人為因素就一定要罰款。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 ...

  2. 3 天前 · 香港大學校委會校政風波持續。 昨校委會會議突然審議並通過多個副校長人事變動,包括6個「暫任(Interim)」副校長的新安排,當中較觸目是增設兩個新副校長職位,分別主理健康、商業範疇,由現時醫學院長劉澤星、經管學院長蔡洪濱暫任,新頭銜分別為「Vice-President (Health)」和「Vice-President (Business)」,即時生效。 據港大校委會會議資料,昨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HRPC)向校委口頭匯報後,校委會通過多個副校長人事變動安排。 新加入港大管理層的包括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田之楠,他會暫任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副校長(學術發展)由工程學者顏慶雲暫任;現任副校長(學術發展)的宮鵬則調為副校長(環球事務)。 新的港大首副校長,將由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擔任。

  3. 4 天前 · 11月29日的節目中黎指是港人本身擁有的西方文化價值觀,嘉賓為美國記者及政治評論員Nicholas Kristof,在答問環節有觀眾問香港即將變成「一國一制」,還餘下甚麼價值。 黎稱雖然現時情况未至於此,但「再落去肯定就係一國一制」,他亦指除非中共改變對港的態度,否則警隊只會越來越猖狂,警隊文化會越來越墮落和腐敗。 12月1日黎接受《霍士財經網》的線上訪問,被問到美國對香港局勢的介入及對華政策時,黎呼籲拜登政府與中國簽署任何貿易協議前,要求對方將法治和自由「交回」香港。 相關字詞﹕ 編輯推介 法庭 黎智英案 港區國安法 蘋果日報. 上 / 下一篇新聞.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4. 3 天前 · 下一篇上一篇. 評審其一原則 獨角獸潛力. 【明報專訊】資助本地大學研究團隊將科研成果轉化的「產學研1+計劃」,首批共有來自6間本地大學的24個項目獲批。 計劃的督導委員會主席、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向本報表示,所有由大學提交的申請都有很高水平,均屬香港科研很成功的團隊,委員會評審時其中一個考慮原則,是項目是否有成為具規模公司、甚至獨角獸企業(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潛力。 邱達根:歡迎落選者未來再交申請. 邱達根稱,未有獲選並不代表研究本身不夠好,而是可能在其他領域未有完全準備,包括是否有與具經驗的投資者合作等。 他歡迎今次未獲選團隊,未來再提交申請。

  5. 5 天前 · 已故影后林黛的獨子龍宗瀚2022年在寓所心臟病發身亡,生前立下遺囑將家產遺贈「契爺」資深大律師清洪,惟龍宗瀚的遺孀其後提出一份新遺囑,指她才是唯一遺產繼承人。 清洪上周五(24日)入稟高院爭議新遺囑無效。 入稟狀透露,龍與妻子關係欠佳,由於龍承繼父親遺產,他不願與妻子離婚以免要與她分產,龍又說視清洪為父,寧願把家產贈給他。 原告為清洪,被告為龍宗瀚的妻子Lam Chi Ying Suichun。 根據入稟狀,龍宗瀚是林黛和龍繩勳誕下的兒子,龍宗瀚的祖父是雲南省主席龍雲,外祖父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 入稟狀指,於1990年代,清洪透過中聯辦的朋友介紹認識在懲教署任職的龍宗瀚。 在清洪鼓勵下,龍宗瀚在城市大學修讀法律。 雖然龍宗瀚未能晉身法律界,他與清洪保持緊密關係。

  6. 5 天前 · 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黎智英案|曾稱個人處境愈危險香港愈獲關注 強調國際支持重要 (17:05)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蘋果日報》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今(27日)第84日審訊,控方繼續播放黎訪談節目,黎在2020年11月表示即使他可離港也不會離開,其處境越危險,香港獲得的關注越多,又指現時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時刻,若然入獄可能更好;他重申國際社會的支持很重要,「香港可以講係喺窒息之中,如果世界忘記我哋,我哋就好大獲㗎喇」。 庭上播放黎智英2020年11月13日「Live Chat with Jimmy Lai」節目,當日的嘉賓為前港督彭定康,彭提到共產黨對民主國家的價值觀構成威脅,並引用美國學者Perry Link「吊燈上的巨蟒」的比喻來形容共產黨權力,人們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對或錯。

  7. 5 天前 · 第一是推動合作全面重啟,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激活合作存量,穩步培育增量,形成雙邊關係和合作相互促進。 第二是深化經貿互聯互通,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盡早恢復並完成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 第三是引領科技創新合作,加強協同創新與前沿領域合作,中國並將在華建立「中日韓創新合作中心」。 四是拉緊人文交流紐帶,五是努力促進永續發展,加強低碳轉型、氣候變遷、老化和應對流行病等領域交流合作,發掘和開展更多「中日韓+X」合作計畫。 李強表示,雖然國際局勢有大變化,不過中日韓關係沒有改變,呼籲以開放態度及透明手段,恢復三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