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正選
    後備
    入球
    黃牌
    紅牌
    上陣
    本季0
    2
    0
    0
    0
    2
    Community Shield11:00 上午 EDT
    8月 10日@曼城
  2. 2016年12月1日 · Stevan指到時會再諗以何種形式轉贈給兒子。 這一代的家長最着重教育,但Stevan沒有打算送兒子到外國升學,也不追求要兒子入讀國際學校。 與太太都係喺香港大,沒有打算移民,也沒有想過送兒子留學,我好民主的,佢到時大個有想法可提出,但覺得留學不是必須。 現有好多人爭入國際學校,我個仔讀傳統幼稚園,也不追求國際學校。 Stevan也不買教育基金。 「每個月供教育基金? 我唔Buy囉,可能是自己職業關係,不想做太過被動嘅嘢,亦不想假手於人去管理基金,寧願月供優質股。 Stevan稱,自己不像其他男士般買音響買玩具,太太也不追求名牌手袋,兩公婆都算慳家,是「應使則應使」的人,但「非傑青個種乜都唔買乜都唔食」,二人一年去一次旅行已滿足,選擇的國家都在亞洲。

  3. 2017年3月16日 · 一、成癮性. 如果長期服用這種聰明藥的話,便可能會產生成癮性,所以,一般建議,遵照醫生的指示服藥,不要自行停藥、調藥,如果貿然停藥、減藥的話,身體便會一時不能適應,不能作出適時調整,便會出現戒斷症狀 (Withdrawal Syndrome),例如噁心、嘔吐、嗜睡、精神沮喪的症狀。 所以,一般建議,採取漸進式減藥,根據情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逐步減少劑量,讓身體能夠慢慢適應、調整,所以,在減藥期間,如果出現戒斷症狀的話,建議盡快諮詢醫生的意見,看一看是否需要調校進度,延長療程。 二、耐受性 (Drug Tolerance) 所謂「藥物耐受性」,是指連續使用一段時間後,藥效便會漸漸減弱,時效便會慢慢縮短,必須增加劑量,達到相同的效果,簡單說,就是「愈食愈無效」。

  4. 2020年5月13日 · 2003年3月香港爆發沙士,被稱為「香港女兒」的屯門醫院胸肺科主任醫生謝婉雯,因救治病人於當年5月13日殉職,至今已17年。 沙士疫症於本港奪去299條寶貴性命,包括8名醫護人員。 抗疫殉職的謝醫生在入讀大學學之初,早已在入學手冊寫下自己的志願,決心成為一名醫生,「為社會和人民服務」。 立志成為醫生服務社會. 謝婉雯醫生學業成績優異,1986年她以8優成績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暫取生,入讀中大醫學院。 當時她已立下心志,在入學手冊寫下自己的志願:「加入醫生的行列,為社會和人民服務,更發揮自己所長。 」與謝婉雯一起入學的中學同窗蘇詠儀憶述: 謝婉雯應該好細個已經話要做醫生,(因為)幫到人。 蘇詠儀形容,謝婉雯是中學老師口中典型的「品學兼優乖學生」。

  5. 2021年10月12日 · 本港一名6歲女童「天瑜」於3年前確診患上橫紋肌肉瘤,去年接受腫瘤切除手術時,瑪麗醫院進行手術期間出現醫療事故,導致女童變成植物人。 其家人正追究涉事醫院,爸爸昨日(11日)更在網上成立「天瑜醫療事故關注組」,會不斷更新消息,望為愛女討回公道,以及促請大眾監察醫療系統,避免同類不幸事故再發生。 切除腫瘤手術時出現醫療事故. 6歲女童周天瑜於3年前確診患上橫紋肌肉瘤(第四期),在接受化療後情況一度好轉,腦內腫瘤縮小至可接受手術切除,惟去年於瑪麗醫院進行手術期間出現醫療事故,家人指出醫方疏忽包括手術中延誤了給病人輸血長達48分鐘。 當時4歲的天瑜在2020年5月手術後至今仍是全身癱瘓,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 6歲女童天瑜術後已臥床16個月。 (《東張西望》截圖)

  6. 2014年10月13日 · 她有什麼著作出版? 她於2013年出版自傳《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講述她受槍擊後的康復歷程,並已在二十一個國家出版。 同年,著作獲得了歐洲議會沙卡洛夫獎(Sakharov)。 8.

  7. 2022年3月8日 · 商業電台DJ麻利(鄧慧妍,又名麻利亞)在上月確診新冠肺炎後停工,近日有網民發現麻利的名字在商台官網消失,而她與鄭裕玲及余迪偉主持的節目《口水多過浪花》,近日找來DJ傑朱頂上。 商台方面表示,與麻利已達成共識,而麻利亦在社交網站撰寫長文剖釋離職原因。 現年39歲的DJ麻利畢業於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來於商台任職工關部門,後來獲賞職轉職,由2009年起開始開咪做DJ,曾主持多個節目包括《麻利有隻小綿羊》、《叱吒樂迷》、《Mali Mali Home》及《口水多過浪花》等。 【第五波疫情】商台DJ麻利確診 從未接種疫苗現留家休息. 最新影片推介:Jeremy專訪. TOPick柴犬追星.

  8. 2021年8月4日 · 2006年,李慧詩曾在一次練習意外中導致左手嚴重骨折,當時教練沈金康數度打算勸她退役,但她沒有放棄,受傷期間依舊持續練習,更以130多公斤的槓鈴訓練體力,成功感動教練讓她繼續留隊。 她直言自己只是盡運動員的職責,並非外界所想般堅強: 我很愛哭,就是不明白為甚麼說我很堅強。 不過我知道自己是個運動員,訓練是我的工作。 點擊圖片放大. +7. 李慧詩曾接受經濟日報訪問,自言將生活完全陶醉於單車中,作息嚴格,連早餐都要思量吃甚麼對身體最好,不可太晚睡,10點幾就要入眠,天亮7點「自然醒」。 旁人眼中覺得相當刻苦,她卻不以為然: 一直堅持,直到成為專業運動員,回望覺得一切都值得。 李慧詩從不認為發夢有年期,她曾表示「30歲都可以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