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正選
    後備
    入球
    黃牌
    紅牌
    上陣
    賽季 202314
    19
    3
    3
    0
    33
    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終場
    5月 26日vs薩斯索羅
    D
    1 - 1
  2. 古斯塔夫·伊萨克森 [1](Gustav Isaksen),出生于2001年,丹麦足球运动员,司职 边锋 [2]。. 古斯塔夫·伊萨克森曾效力于 丹麦足球超级联赛 的 中日德兰足球俱乐部 。. [1-2] 2023年8月, 拉齐奥 签下伊萨克森,球员将身披18号球衣。. [2]12月30日,意甲联赛第18轮,伊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遗嘱

    原德国魏玛共和国总理和外交部长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德语:Gustav Stresemann,1878年5月10日—1929年10月3日),又译史特瑞斯曼,德国政治家,魏玛共和国时期担任百日总理(1923年)和6年外交部长(1924年-1929年)。他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外交家而载入史册的,在没有武力保护下,他利用拉帕洛条约、洛迦诺公约和柏林条约三个条约,成功地拆散了反德同盟,为德国复兴打下基础。他继承了俾斯麦的事业,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俾斯麦,因为他的德国缺乏俾斯麦德国的实力。斯特莱斯曼的力量来自于他能调整自己,接受德国战败这一事实,因为他能抑制住自己的民族主义意愿,创立合理的外交政策,并有复兴的信心。

    狂热议员

    1902年,年仅24岁的他成立萨克森制造业公会,翌年和犹太商人工业家阿道夫·克利菲尔德的女儿结婚。1906年,当选德累斯顿市议会议员,在在萨克森的作为国民自由党的有力的政治家现出头角,1907年当选帝国议会议员。1912年落选即使投身实业界,1914年复归政界。他关心社会福利事业,同时坚信德意志帝国要比其他国家优越。作为俾斯麦和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崇拜者,施特雷泽曼极力支持德国在20世纪初期的扩张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他抱怨德国进行战争指导不力。1917年他率领他的自由党攻击主张和平的政治家,也赞成无限制潜艇战。他反对1918年的停战协议,后来还说,德国应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他在议会发言声称不能容忍奴隶的枷锁捆在下一代的德国人身上。 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后,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政府,施特雷泽曼虽然与1919年被选入立宪会议,但他并不赞成这个政府。他认为共和国政府天生软弱,不能抵制他所认为的德国遭受的协约国给予的极端苛刻的待遇。在1920年爆发的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叛乱时,施特雷泽曼很乐意接受这个这个非法行动产生的后果,但是这次被称为卡普暴动的反叛行动以失败告终。此后,他开始使自己逐渐适应共和体制。施特雷泽曼作为政治家的声誉,是建立在捍卫共和国并使其获得成功上的。1921年马赛厄斯·埃茨贝格和1922年瓦尔特·拉特瑙相继被谋杀之后,施特雷泽曼转而反对极端民族主义者,埃茨贝格和拉特瑙被刺杀时都是外交部长,两人都是共和国坚定的支持者。

    政府总理

    从1923年8月开始,施特雷泽曼担任过很短一段时间的魏玛共和国总理,他结束了鲁尔危机,当时在鲁尔的消极抵抗导致德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法德两国两败俱伤,施特雷泽曼认为,虽然凡尔赛条约是不能忍受的,但必须接受现实。虽然日后一定要收复莱茵,恢复德国的伟大,但现在要做的首先是把逼近咽喉的利剑拿掉,他因此同意继续支付赔款,他推出地产抵押马克,用以减轻恶性通货膨胀对德国社会与经济的祸害。由于他坚持拒绝发行更多钞票,所以令问题迎刃而解。他为了振兴经济,更减少政府开支、简化官僚阶级并加税。由于被误认为是啤酒馆暴动的幕后人物,他的内阁15周之后便跨了台(史称百日内阁),但是他被任命为威廉·马克思组阁的新内阁的外交部长。此后6年中,他一直担任外长,直至去世。

    外交部长

    施特雷泽曼的外交政策宗旨是:利用苏联同美、英、法等国矛盾,搞东、西方平衡外交,摆脱外交孤立,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1925年,施特雷泽曼给前德国皇太子写了一封密信,概述了其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信的结束部分表示:德国对外政策应该像1809年以后梅特涅所做的那样:善于应付,并避免作出重大的决定。由此,人们对施特雷泽曼的外交动机产生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是两面派,是披着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外衣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有人认为他的愿望是真诚和光明磊落的,即为欧洲谋取和平。但其实际的外交活动,还是围绕着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目标展开的。 1924年他与美国财政部长道威斯一起建立的道威斯计划,这个计划减少了德国的年赔款额度,1929年他又同美国律师欧文·扬共同制定了杨格计划,再次修订了赔款进度表。施特雷泽曼希望这些修正能为德国经济的恢复提供喘息的时间,从1924年到1929年,德国的赔款额只是他受援助总额的一部分,德国经济实现了非凡的复苏。 在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上,英国和法国与俄国人秘密谈判,英法主动提出苏联可根据凡尔赛条约从德国得到赔偿。他国结盟反德的阴云再现。为了打破了英法苏针对德国的同盟的建立,他于1922年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签署拉帕洛条约,苏联对西方的空头支票不感兴趣,他更害怕法国要求归还战前的巨额贷款。德国用该条约拆散了潜在的苏法、苏英同盟,并成为西方与苏联打交道时无法逾越的墙:现在,德国既是苏联打破西方封锁不可缺少的国家,又是西方对付苏联不可缺少的国家。德国可以游走于两方之间,与两方进行利益交易时,德国不需给两方什么,只需不给它们彼此的对手什么。 1925年,在和英国外交大臣奥斯丁·张伯伦和法国外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的谈判中,根据法国急于尽快解决欧洲安全保障问题,德国准备以放弃对阿尔萨斯-洛林的领土要求为代价,同法国缔结保障两国边界现状的“莱茵保安公约”,并以此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条约保证德国西部边境永久稳定下来。1925年1—2月,德国政府根据英国政府的具体建议,向欧洲大国递交备忘录,提出与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莱茵公约的建议,受到欢迎。莱茵公约规定在英国的担保之下,所有同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共同保证维护莱茵地区的领土现状,保证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施特雷泽曼认为,签订这样的公约既可以阻止英法之间或法苏之间缔结联盟,为战胜国提前撤兵莱茵区创造条件,又可以使莱茵问题“国际化”,阻止法国在发生德波冲突时袭击德国。德国在条约中失去的只是永不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只是放弃了不属于它的它也无力拿到的东西。而条约却给德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第一,使英法同盟失去了基础,成功拆散了英法同盟。第二,它使比利时等德国西部的小国不必再依附法国以防德国侵略。第三,法国与东欧各国结成同盟的紧迫感下降。第四,德国在东部制造了改变现状的可能,因为西方接受了施特雷泽曼拒绝接受东边新划边界的做法。第五,英国和意大利用武力保证德国西部边境,实际上是防止了法国对德国的入侵。至此,德国没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便使英法苏三强的对德国政策困在原地动弹不得——德国以德英关系牵制住内向惊恐的苏联,以德苏关系牵制住唯恐赤祸的英国,最后它以德英关系压制住仇德恐德的法国。三强国动弹不得,仰三强国鼻息的中东欧不国更是不敢得罪德国了。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国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汉斯·路德总理和施特雷泽曼外长代表德国参加洛加诺会议,签订了以莱茵保安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生效的前提之一是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德国希望借此举修改凡尔赛条约,解除自己的战争责任,取得殖民地委任统治权,恢复军备方面的平等权利,恢复大国地位。英法等国则要求德国无条件地接受国联盟约第十六、十七条,即实际上要求德国在西方国家与苏联发生冲突时参加对苏经济制裁,甚至允许法国军队通过德国领土。德国政府从自身利益考虑,奉行“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外交策略,予以断然拒绝。施特雷泽曼以德国缺乏武装力量和防范革命为由,坚持德国有权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对所谓“侵略国”的共同制裁。1926年9月,德国在坚持保留条件的前提下,正式参加国际联盟并担任理事会第六个常任理事国。 洛迦诺会议前后德国政府也注重同苏联发展关系,以保持外交平衡。在洛迦诺会议召开前,德国政府曾多次向苏方表示重视德苏关系的发展,建议两国“根据拉巴洛条约的精神”加强合作。洛迦诺会议召开期间,德苏两国于1925年10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一项经济条约,该条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般通商条约的范围,由一般条约和若干专门协定构成,其中包括:关于居住和一般法律保护协定、经济协定、铁路协定、税务协定、通商航海协定、商事仲裁法庭协定和保护工业财产协定等。洛迦诺会议结束后,德国政府又于1926年4月24日与苏联签订了为期5年的友好中立条约,进一步保证了德国的中立地位。 居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仅仅八年,魏玛共和国大大改善了原来第二帝国的战略态势,虽然此时缺乏第二帝国的军事实力,却实现了俾斯麦的梦想,他国结盟反对德国的噩耗烟消云散,自古以来的战略劣势成了一流的战略资产,处于被被包围中的受害者成了战略大师,德国即和东方结盟,又和西方结盟。东西方都需要他,他可以防止西方对苏联进行干预,又可以借助一个依赖他的苏联对付西方。无论东方或西方,没有德国的合作,均无法对另一方采取行动。位于德国两侧的列强之间的关系于是掌握在德国手里,德国实际上对东西方关系拥有否决权。欧洲的层层冲突皆以柏林为中心。 与此同时,施特雷泽曼为了进一步消除德法之间的隔阂,加强了同法国外长白里安之间的个人联系。1926年9月17日上午11时,施特雷泽曼和白里安两人避开新闻记者,秘密离开日内瓦,来到靠近日内瓦的法国小城图瓦里举行秘密会谈。双方达成了所谓的“图瓦里协议”。在这一口头协议中,法国允诺结束对莱茵区的占领,向德国归还萨尔,撤销对德国的军事管制,德国则同意向法国支付10亿金马克赔款以缓解法国的货币危机。由于两国政府其它高级官员的反对,图瓦里协议未能实施,但两国之间的和解气氛却大大增强。在1926年国联年会期间,施特雷泽曼与白里安两人一同泛舟日内瓦湖上。这一行动进一步增强了欧洲乃至世界的缓和气氛。 他的一系列貌似合作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大受欢迎,德国也停止了裁减军备。 1926年他还与法国外长白里安在1926年同获诺贝尔和平奖。1928年施特雷泽曼赞同旨在消除战争的巴黎非战公约 ,1929年他支持白里安关于建立欧洲国家联盟的建议。 纵然德国在多方面都略见进步,施特雷泽曼仍然被他的政敌批评,被指为采取“屈从政策”,逐步实现凡尔赛条约的条款所需。 施特雷泽曼在1929年10月3日突然病逝。同年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魏玛共和国的黄金时代结束。

    根据后来公布的文件,施特雷泽曼的目标和他在众人面前的表演完全不一样。文件透露的是一个工于心计的现实主义者,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追求传统的国家利益。他追求的是恢复1914年的帝国边界,解除财政赔款造成的负担,取得和英法对等的军事力量、修改东部的边界,完成与奥地利的统一。以及用托管或其他方式在非洲取得一块殖民地以保证重要的热带资源不至匮乏,他的种种外交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他的早死中断了他的事业,希特勒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

  3. 德罗伊森,全称: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英文名:Droysen,Johann Gustav 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J. G. Droysen, 1808-1884年),生于波美拉尼亚( Pomerania )的小城特雷普托夫( Treptow ,今波兰境内)。

  4.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1887年7月22日-1975年10月30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先驱、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是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侄子和卡尔·赫尔穆特·赫兹的父亲。

  5.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英语: 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16日 [1] ),瑞典王国 瓦萨王朝 第7位国王(1611年10月30日-1632年11月16日在位),瑞典国王 卡尔九世 的长子。

  6. 卡尔·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1804~1851年),德国数学家。 1804年12月10日生于普鲁士的波茨坦;1851年2月18日卒于柏林。 雅可比是数学史上最勤奋的学者之一,与欧拉一样也是一位在数学上多产的数学家,是被广泛承认的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7. 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赖塔格将五幕剧情节喻为金字塔形,认为典型剧情由上升 (rising action)、高潮 (climax)和回落 (falling action)组成。. 弗赖塔格的术语在叙事文学批评中广为使用 [2]。. (1816年7月13-1895年4月30)德国小说家、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