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正選
    後備
    入球
    黃牌
    紅牌
    上陣
    賽季 20230
    1
    0
    0
    0
    1
    超級聯賽終場
    5月 19日vs般尼茅夫
    W
    2 - 1
  2. 2021年6月25日 · 新選舉制度強化了關係政治? 「完善選舉制度」落實,需通過「選舉委員」提名方能獲參選機會,門檻提高。 不少人直觀認為「素人」及「新秀」更不易獲選委青睞,變相有利「政商後代」。 政治領袖不取決於門第,重要的是,是否懂民生、有手腕、具遠見。 本文想探討一個過去鮮有觸及的課題:究竟在香港有否條件在「政商後代」培養出政治領袖? 「貴族參政」在不少政體屢見不鮮。 貴族參政歷史根深的英國,過去多屆首相都來自中產或以上家庭,部分更是富甲一方的貴族之後。 可合理預期他們生活無憂,並與上層名流及跨國企業高層擁有特殊私人及家庭關係。 簡單地說,英國首相年薪約170萬港元(香港特首年薪約500萬港元);實際上要維持上流社會生活,根本不可能沒家族支持參政,僅依賴微薄薪俸明顯是杯水車薪。

  3. 2021年11月10日 ·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昨日宣布校長史維已向大學校董會正式請辭,將提早近一年於2022年10月卸任,未提及去向。 史維任內經歷反修例風波,2019年11月得悉科大生周梓樂逝世後帶領師生默哀,發信稱要求獨立調查事件。 有學者表示,兩岸關係緊張下,如史維等具台灣背景的大學校長處境矛盾,預料日後「海歸派」內地學者出任本地大學校長或成趨勢。 有學生會前會長稱,史維願聆聽學生意見,「很有學生心」。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4. 6 天前 · 香港大學校委會校政風波持續。 昨校委會會議突然審議並通過多個副校長人事變動,包括6個「暫任(Interim)」副校長的新安排,當中較觸目是增設兩個新副校長職位,分別主理健康、商業範疇,由現時醫學院長劉澤星、經管學院長蔡洪濱暫任,新頭銜分別為「Vice-President (Health)」和「Vice-President (Business)」,即時生效。 據港大校委會會議資料,昨人力資源政策委員會(HRPC)向校委口頭匯報後,校委會通過多個副校長人事變動安排。 新加入港大管理層的包括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田之楠,他會暫任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副校長(學術發展)由工程學者顏慶雲暫任;現任副校長(學術發展)的宮鵬則調為副校長(環球事務)。 新的港大首副校長,將由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擔任。

  5. 2021年9月25日 · 明報即時新聞. 曾協助推動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香港民主委員會(HKDC)換上新班子後首次訪美,HKDC執行總監、《學苑》前總編梁繼平,連同HKDC董事局主席、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以及HKDC顧問、立法會前議員羅冠聰和前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發言人張崑陽一行人,已會見美國參眾兩院議員,推動通過《香港避風港法案》。

  6.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每日報章原版及昔日報章原版** **桌面網頁版:由訂閱日起計最多10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閱讀工具: 200MB剪報、200個書籤、新聞搜尋器及個人化新聞設定. 上 / 下一篇新聞. 世紀.M+百物誌:在萬里長城說再見 / 文‧柯家紈. 返鄉下,不探親 / 馬家輝. 盆菜之夜 / 黎佩芬. 4類資訊 / 林妙茵.

  7. 2023年5月18日 · 【明報文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呼籲香港要擴闊稅基,但香港的稅種卻愈來愈少,這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發展結果。 「增闊稅基」這4個字,固然聽下來頭頭是道;但另外4個字——「簡單稅制」,就更是金科玉律。 到過其他地方經商或者生活的香港市民,就一定懷念香港稅制的簡單。 而香港稅制可以這樣簡單,也因為有可以簡單的條件。 上周本欄已經列出前5項稅收已經達到3873億元,佔全港全年稅收的91%。 五大支柱已經撐起大半邊天,那些只能夠帶來微不足道收益的稅種,當然沒有存在的價值。

  8. 2023年6月2日 · 謝鎧洺. 下一篇 上一篇. 謝鎧洺:香港教育能否與時俱進面向未來. 【明報文章】本着「時不我待」的精神,香港一直走在創新的前沿。 然而,在應用人工智能(AI)和聊天機械人如ChatGPT等方面,香港在教育方面仍然顯得落後。 大部分中學、小學尚未為如何利用ChatGPT等聊天機械人來提高學習成果提供明確指引,甚至有些限制或禁止學生使用AI或ChatGPT。 這種猶豫,使人回想起19世紀墨水筆的發明,當時有些人擔心這會破壞教育。 上 / 下一篇新聞. 筆陣:輸入勞工 牽一髮動全身 /文:呂大樂. 聞風筆動:特首政策組專家組運作 成員不甚了了 /文:李先知. 江玉歡:今天香港需要何種核心價值. 陳沛良:器官捐贈 切勿令好事變壞事. 李聖潑:「港車北上」促兩地交流 解決難題助港人融入灣區.